林玉鵬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圖片 美國大批民眾上街抗議美加跨國油管興建計畫/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加拿大石油公司TransCanada在2013年2月19日宣布「基石XL油管計畫(Keystone XL pipeline)」,計畫興建1條近3000公里長的油管,連接加拿大西部到美國德州。此舉引發美國境內大規模的抗議遊行。
TransCanada公司總裁艾力克斯‧波爾巴斯(Alex Pourbaix)認為,反對者誇大了該計畫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波爾巴斯在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舉辦的論壇場合,提到將輸送的油砂〈美國稱《油頁岩》〉集中在亞伯達省,也是油管起點,這些油砂只佔加拿大產量的5%,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微不足道。波爾巴斯再三強調油管的安全性,且油管的興建將增加許多工作機會。
兩天後,美國最大的環境團體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等環保團體發起大規模示威抗議,3萬5千名示威民眾聚集在白宮外,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拒絕此一高達70億美金的油管計畫,並要以其他措施來對抗全球暖化。反對者認為 油管將會帶來髒油,且輸運過程消耗大量能源,甚至可能比生產傳統原油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賓州大學科學家曼恩(Michael Mann)也認為,波爾巴斯的看法明顯對油砂的開採、煉製過度樂觀。首先,未考量精煉和輸油成本,也未考慮到亞伯達省可能會因龐大的油砂生產,成為造成全球暖化更加惡化的成因所在。他認為美國若通過基石XL計畫,將會鼓勵高污染油砂能源產業的發展。
美國總統歐巴馬理解此案對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並呼籲國會不應該通過該計畫。
由於此計畫跨越美加,國務院有權對此計畫做出決定。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美國高度依賴自加拿大進口的石油,加拿大亞伯達省則是油砂的主要產區,蘊藏量約1.8兆桶,是目前全球最大油砂蘊藏所在。
油砂(oil sand)又稱焦油砂、瀝青砂,是一種含瀝青成分的砂質油礦,開採不易,且成本高。隨著高油價時代來臨,才逐漸具有開採價值。加拿大石油生產協會預估,亞伯達省油砂每日煉製石油超過150萬桶,大量輸往美國,這正是基石XL計畫油管起點設在亞伯達省的原因。
油砂主要開採方式,是以鑽入地下數百公尺深的井,高壓輸入蒸氣將油砂融化成瀝青,經由開採井冒出地表〈註:水壓裂法〉。由於開採需耗用大量能源,產生許多二氧化碳。2011年估計加拿大因此產生了1900萬噸二氧化碳,佔加拿大溫室氣體總排放量2.7%。(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特約主筆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02/19華盛頓訊/記者Matthew Daly
延伸學習:
彼得.費爾利(民101),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油砂熱,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油砂熱,工業技術與資訊,243(1),10-19。
林再興、王志文(民98),未來的石油資源-油砂,《科學發展》,436,66-69。
原文連結可上國科會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