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擔任雜誌編輯的傅瑞德嫚 (Ann Friedman) 作了一年全職自由投稿人 (fulltime freelancer) 後,已成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自由投稿作家。
她認為,要做好這分工作,首先必須有編輯的實務經驗,這樣的經驗使一位自由投稿人能很快提繳文稿的標題、綱要,適時繳交完稿,而一分完整的文稿可以讓平日工作忙碌的編輯們不必費太多時間去審閱、編排你的作品。
在媒體因經營困難必須汰減員工的情況下,有很多新聞從業人員會嘗試改行作自由投稿人,透過與這些同業或同事的聯繫,可望至少與三位願意接受自由投稿人文稿的編輯搭上線,建構個人投稿管道。
雖然不能說數量重於質量,但仍須勤奮撰稿,只有不斷努力寫稿,使每一個字都是心血的結晶,才能獲得成功。
自由投稿人等於是一人媒體,自己就是這個媒體的總經理、不能光顧著寫稿,還得思慮財務、產品品質、推廣行銷與市場分析等事務,所以最好先建立一個自己的網站,經由Twitter、 Facebook、 Tumblr、 Pinterest 和 email 推銷自己;假如編輯們平常就曉得你擅長撰寫的是那些類文稿的自由投稿人,當他們需要那些文稿時,頭一個就可能想到你。
假如從採訪中獲得的資料可以寫出一篇有分量的報導,不妨繼續發揮,增添一些內容,分別投給不同刊物的編輯,同時也可以不同的方式「誘使」編輯們儘速審核通過你的文稿。最理想的是作一次採訪後,至少能寫兩篇報導。
努力嘗試使自己成為一些刊物或網頁的定期專欄作家,這需要與那些刊物的編輯建立較長期的合作關係;另方面,儘量在上次繳交的文稿刊出後,馬上再繳一篇文稿,讓這樣的關係變成持續性的,因為許多編輯都比較喜歡這樣持續性的供稿來源。
採用你作品的那些編輯其實就等於是你的命脈、你的直屬長官、也是你的同事,你必須這樣看待他們,保持親切與禮貌的關係。
對於那些批評或貶低你報導或特寫、不同意你評論的人,不能以怨恨相對,應該把它們化為刺激或動力,改進自己的報導或評論方式。
因為你的生活完全依賴寫稿的收入,因此不要覺得多要一點稿酬就不好意思,只要作品夠分量,何嘗不可多索取稿酬,但也必須有勇氣拒絕稿酬豐厚,卻是自己不該或不想寫的索稿要求。
作為自由投稿人最大的好處就是自由,在不想寫稿的下午,不妨出去走走,去看望好友,到圖書館借一本書,或去新開張的咖啡店喝一杯咖啡,甚至去本地的一座電廠參觀,也許回到家裡就文思泉湧了。
傅瑞德嫚的作品經常出現在NYmag.com、Tomorrow、 The New Republic、 ELLE、 Rolling Stone、 Los Angeles Magazine、 Time Out Chicago、 The Gentlewoman、 The American Prospect 、The Atlantic.com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