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通訊發達的南韓,瀏覽入口網站已成一般民眾生活重心。除瀏覽時事、收發郵件與社交互動外,南韓入口網站也不斷將各項生活機能納入服務中。目前,包括線上購物、音樂下載、書籍採買、電視直播、學術論文等,都可透過入口網站免費或付費取得。然而,南韓入口網站不斷擴張服務項目卻引起壟斷市場的憂慮,使國會出現提議要求對入口網站予以規制。

在南韓,入口網站除Google外,還有更受觀迎的「國產」品牌,包括搜索機能與情報最豐富的NAVER、首創電子郵件服務的Daum與擁有最多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者的Nate,曾引領風騷的雅虎因不堪衰敗與虧損於今年撤守南韓市場。其中,NAVER的資訊搜索以超過75%的市占比率獨占鰲頭,大幅領先其他競爭對手。

但在此同時,NAVER也仗勢自身在市場上的龐大影響力不斷擴張事業版圖。原先與不動產情報業者合作提供房市資訊搜索的NAVER,在取得檢索技術並倚靠自身的搜索龍頭地位而於2009年自立門戶直接提供買賣情報,不動產業者紛紛轉向NAVER支付刊登費用供應情報而使其得以獨佔廣告市場,卻因此對原先不動產情報業者造成嚴重打擊,紛紛倒閉或被轉手。

而因為NAVER匯集南韓各家媒體報導的新聞服務,因為強大的曝光率,使得市場不斷衰退的報紙與電視台等傳統媒體還有新興網路媒體也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在經營與NAVER交涉上。包括朝鮮、中央與東亞等南韓三大保守報系也對NAVER日益增加的影響力侵犯到報業經營而頗有微詞。

另外因大多數南韓民眾都將入口網站設為NAVER作為接收生活情報的管道,使得許多新聞關鍵字得以在NAVER上遭收買後登上人氣搜索排行榜而達到炒作效果。特別是若特定勢力計畫集中毀謗知名人物、或是要對某企業股價造成波動,獨佔通路的NAVER都有力量炒作輿論發揮莫大影響力。NAVER擴張與壟斷行為因侵犯到中小型網路情報業者的生存,引發批判聲浪,使得南韓公正交易委員會不得不介入調查。

而在南韓國會,執政黨新世界黨已有11名國會議員倡議制定「入口網站規制法」,將NAVER等大型入口網站定義為「對市場具支配性」業者。這項依據是把入口網站所提供的務視作一個交易市場,包括生活情報、廣告、商家、不動產、多媒體內容等綜合情報蒐集與搜尋的網站或媒介服務都被劃入交易領域中。以使用次數與銷售額為基準,當業者的市占率超過50%以上,或除去排名首位之外的其他三個同類型競爭對手市占率合計未達75%,業者就會被歸類為「對市場具支配性」。對市場領域與獨佔規模定義後,「具支配性」業者各項行為就必須接受來自政府的監督,同時遵守《公正交易法》中的各種對獨佔業者設下的規定,包括不得有不當定價與妨害或排擠競爭者之行為、得以有效控制市場。

「入口網站規制法」用以規制「網路巨獸」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卻也出現不同意見。由於目前南韓保守勢力持掌了近7成的媒體資源,最大在野黨民主黨擔心新世界黨推動制定「入口網站規制法」很可能會成為未來政府藉機封殺自由派媒體的手段,特別是如NAVER等大型入口網站在被定義為獨佔角色而將接受管控的未來,政府會不會同時上下其手阻撓進步傾向的媒體訊息與觀點在入口網站上曝光,引起在野黨疑慮。

有民主黨國會議員就表示:「目前NAVER收益結構最重要的就是關鍵字搜索,若關鍵字搜索服務市場萎縮,保守派媒體就會進一步要求推動新聞付費閱讀制度,這將對進步勢力媒體的布局造成嚴重損害。」也有主管媒體事業的官員稱:「目前在國外也沒有過以反獨佔來處罰入口網站的先例,也不存在其他對入口網站的規制法案。規制對象若僅限南韓國內網路業者可能將產生不對等問題。」

但儘管如此,民主黨現階段也不得不面對NAVER坐擁入口網站龍頭擴張與壟斷業界的事實。在表示「入口網站規制法」應慎重考慮制定且未能提出更有效解決計畫前,現階段箝制「網路巨獸」的主要角色短期內仍將由執政黨扮演。

媒體轉型潮?南韓的網路付費新聞試驗

隨網路普及,閱聽眾觸及媒體的方式與習慣也產生改變。相較於紙媒或電視,越來越多人選擇透過網路來來獲取訊息,造成最直接現象莫過於傳統媒體市場衰退。面對網路這股巨浪,南韓許多媒體在經營上也開始轉型,推出新聞付費閱讀,力圖減輕媒介轉變對媒體的經濟條件所造成的衝擊,但當中卻有出現不少問題與挑戰。

現階段南韓包括通信社、紙媒、電視與網路等各種型態媒體的新聞皆登錄於各入口網站,近七、八年間的新聞都得以直接透過搜索獲得,經長時間也積累免費的資料庫,而許多大報也都直接在APP上免費供應當日出刊的紙面新聞給讀者瀏覽,資訊的汲取比起台灣更為方便與多樣。

但這樣「無料」的閱讀方式卻也對媒體經營造成影響,特別是對紙媒,原先由顧客直接花錢購買內容的交易模式,在網路時代逐漸轉變成由廣告主向媒體投標廣告置放於新聞頁面上,同時與入口網站業者合作供應報導。閱聽眾得以成為免費受益者,不必花錢就可觀覽內容。

但對媒體而言,其收益卻得視每則報導頁面流量多寡而定,尤其在包括網路媒體加入市場競爭的當下,這樣的獲利方式相較以往的直接購買顯得更為不穩定,網路時代的媒體經營已達一定限制,於是建立「新聞付費閱讀」就被視為挽救媒體狂瀾的重要方法。在南韓,包括兩大財經報紙《每日經濟》與《韓國經濟》、專門報導與分析傳媒訊息的《媒體今日》與第二大晚報《明日新聞》都相繼開始推動新聞付費機制。

《每日經濟》自上月9號於原本新聞網頁外又新推出付費專頁《每經e新聞》,上傳每天出刊的紙面檔案,讀者點選報導位置即可直接瀏覽放大版文字。同時推出以報紙與新聞網頁未刊載的「加碼」內容,包括採訪後記、深度報導與獨家提供的各家企業年鑑資料為主軸,力圖拓展網路市場版圖,讀者每月須支付15,000韓幣(約430新台幣)才得以觸及付費內容。

 

而由全國媒體總工會經營的紙本週刊《媒體今日》則導入特定報導付費機制。《媒體今日》將原本週刊價格從每月4期的5,000韓幣(約140新台幣)上調至1萬韓幣(280新台幣),並另設付費的《媒今之友》會員頁面,實體週刊訂購者及支付同樣價格的網路會員皆可在網上瀏覽「有料」內容、無廣告的含圖報導頁面與創刊至今的資料檢索服務。


南韓第二大晚報《明日新聞》也於10月10日起推行每月1萬韓幣的網頁報導全面付費,並將於12月底與入口網站契約到期後中斷供應新聞的業務,全面導向獨立生存。而於同一天加入付費戰局的《韓國經濟》更首創將隔早即將出刊的實體報紙於前晚搶先於付費頁面登場,意圖藉由速度戰獲得更多關注。


而包括朝鮮、中央與東亞等三大報系也都是下一波「付費準備中」的名單,《朝鮮日報》預計於年底前上架付費服務,各紙媒都企圖在實體市場衰退的網路時代扳回一城。

不過,在新聞付費閱讀隨網路衝擊而興起的同時,「網路新聞就是免費」的概念已深入一般閱聽眾心理,推動付費能否獲得效益令人起疑。尤其是作為新聞上游供應鏈的聯合新聞與news1等南韓兩大通訊社目前都未涉入付費競逐,再加上除去朝中東三大報,全國仍有超過五家綜合報紙還沒有計畫要跟進付費。若推動付費機制,讀者會不會轉而流向未加入戰局的其他競爭對手與免費瀏覽網路媒體,這背後似乎隱藏著很大隱憂與風險。


立場傾左的南韓網路媒體《PRESSian》就引述IT產業情報媒體總編說法指出付費機制在海外成功的例子是極端少數,背景條件也不盡相同:「英美等國等英語圈媒體市場規模本身就大,推動付費制能夠確保一定收益;但韓國則由於語言使用規模狹小,推動付費的條件本身還是粗劣的。」


綜觀現行推行付費制的媒體所呈現的內容,質量都和既存媒體供應的免費內容差異不大。該媒體總編還表示目前推動付費制的媒體大都對內容與平台的準備都還不足,並直指將「加料、優質」的新聞內容予以付費化的說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如果讀者一開始就真的情願打開錢包獲得質量還行的報導內容的話,那為何不早先就推出這些號稱『更精彩』的內容呢?這是對讀者的『怠忽職守」。」


而除既存媒體外,囊括搜索領域市占率七成的最大入口網站NAVER也宣布除了既存的免費新聞外,還將於年底前順應推動新聞付費平台。NAVER預計仿效付費音樂下載模式,將點閱率前十位的付費報導組合成套裝商品販售,並將仿效美國的媒體聯盟閱讀付費系統press+開發共同付款制度,計畫提供不同期間別的試讀與儲值閱讀服務。


不過NAVER的競爭對手─Daum和NATE等目前都無開發付費平台的計畫,NAVER能否獲得同業協力將是付費新聞平台能否成功發展的關鍵。否則,免費新聞不論供應者數與市場規模在短期內仍將持續壓制付費新聞市場。


目前看來,在南韓推動新聞付費制的以生存條件尚稱想的大型紙媒為主,估計會是一場硬仗,要經過長時間實驗後才能得知實際效果。若結果成功,則可能將有更多媒體跟進,這些領銜推動的業者因而成為同業觀望的對象。同時規模比較小的媒體,能否在這波浪潮中同樣以推動質量更好或獲取更重要的獨家情報來獲取注意為目標,維持免費新聞的生存,還是會將走向降低素質譁眾取寵,也值得繼續觀察。但短期內,在網路興起造成紙媒市場流失而不得不導入付費制度,同時還要固守既有免費新聞的流量的情況下,走在網路時代前端的南韓媒體必須權衡面對挑戰。


作者為獨立記者,從事北韓人權問題及南韓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