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卓新獎於22日在信義誠品六樓展演廳舉行頒獎典禮,頒發給年度表現優異的平面媒體、廣播及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現場學界、實務界前輩齊聚,除了一同交流、觀摩之外,也見證台灣還是有許多優質的媒體在這塊領域默默耕耘。

本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由民視新聞主播陳淑貞主持,在開場她即提到,今年台灣是議題不斷的一年,食安、核能等議題接連爆出,也讓每位媒體工作者的工作重擔更為艱鉅。

胡元輝董事長開場致詞時提到,卓越新聞獎今年已邁入第12個年頭,秉持著公正、榮耀和獨立的精神,縱使現階段媒體環境世風日下,但還是要表彰新聞工作者的成就和努力,因為新聞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呼應今年卓新獎的主題,盼望各界能繼續以新聞多元,彰顯民主。

知名攝影家的張照堂教授是今年的評審團主席,他代表評審團致詞時說,身為媒體工作者,應更重視「倫理」勝過「專業」,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而不是追隨速成、過分工商業的新聞文化。這次透過擔任評委,他自覺是看到許多好的作品,但她認為台灣媒體不僅在內容、形式及觀念上,都必須以更細微、嚴謹且精闢的角度去做,才能讓新聞產業日新又新,得到更多啟發和改變。

今年得到社會公器獎的公共電視公民新聞影音平台「Peopo」獲評審一致肯定,認為其為社會多元發聲、傾聽多元聲音、打開台灣公共領域的可能性之外,也讓記者不再只有一種形象。作為本次社會公器獎的評審召集人,同時也是政大公行系的教授江明修說,透過Peopo他看見台灣公民社會力量的崛起,以及草根力量之彰顯,人民開始會積極尋找管道參與,用一個嶄新的工具(網際網路)改變自己生活的環境。

陪同工作人員一同上台受獎的公共電視董事長邵玉銘,在台也感慨的表示,新聞之所以公正,必須是民間的,目前在Peopo平台上有七千多名的公民記者會固定發表文章,這種感覺就彷彿夜空中的繁星點點,為台灣媒體圈帶來光芒、溫暖及力量。

在平面媒體作品部分,今年獲獎的作品都是貼近時事議題及具有人文關懷之作,在此不多加贅述得獎名單,而得獎人上台致詞時也都提到,現在的平面媒體工作者需要具備更多樣化的能力,不僅會寫,還要學習影音新聞製作技巧,但在科技越來越進步之下,新聞與環境之間的共存平衡。這耶媒體工作者每個人都不忘新聞工作有著一份社會責任,利益並不是一定要犧牲少數人的權益,引起台下人的共鳴。

至於廣播媒體,一直以來大多被視為最素樸、最不喧嘩的媒體工具,今年也有很多好的作品,聽見聽眾的需求,雖然弱勢但還是有影響力。

電視媒體獎項的部分,雖然今年調查報導獎從缺,評審召集人台北藝術大學藝管所助理教授的劉蕙苓,自己也是一位資深的電視新聞人,她認為雖然新聞形式越來越多元,不過調查報導最主要的三原則為:獨立性、揭露性、和公共性,一則成功的調查報導更是所費不貲,需要耗費許多人力、財力投入製作,因此評審一致認為各家媒體都還有努力的空間,成為本次典禮的遺珠之憾。不過她也肯定每位入圍者,在台上她特別逐一重念這些作品,並表示這些入圍已經是一種程度的獲獎,並邀請大家一同位他們鼓掌,一時台上台下掌聲響起,削減了不少遺珠之憾。

隨著頒獎漸入尾聲,最後一位頒獎人同時也是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的林東泰,在揭曉每日新聞節目獎時,他沉痛的點出目前電視媒介生態的問題,包括有線電視普及率的停滯、民眾對電視新聞的負面觀感、電視新聞主管過於重視商業利益,還有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播界的學用落差之大,雖然嚴肅,但相信也非常真實的烙印在每位媒體工作者心中。所以他特別逗趣地開了個玩笑,說地獄其實不只有18層,還有第19層是留給新聞工作者的,另外還有第20層,是給這些教新聞的大學教授,引起台下一陣哄堂大笑。

就在這樣的自嘲笑話與笑聲聲,第12屆卓越新聞獎成功落幕,有人滿心歡喜帶著獎項離開,有人滿是遺憾或者略有不服地跟大會說再見,但他們仍兢兢業業地回到工作岡位,因為記者的職責,是把手中火光照到更多黑暗的角落。

縱然今年我們看見許多好作品出線,證明媒體還是能以新聞多元守護著民主的價值,但也期待明年會有更多令人驚豔之作,繼續位媒體界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