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一場由台大新聞所舉辦的「全球化下的原住民媒體國際研討會」,林明德──過往辦了「原報」、「南島時報」、「原聲報」等報的原住民媒體前輩──在會議中拋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何不廢掉原視?
相似的是,今年(2013)2月,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舉辦的「我們要一個怎麼樣的新原民台」論壇上,長期耕耘原住民傳播研究的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林福岳則說,「不如砍掉重練!不要現在這個原民台,創造一個體制健全的原民台。」(關於此場論壇,可見《立報》之〈原民台要健全 學者:砍掉重練〉一文)。
原視「廢,或,不廢」,這真的是問題。若是問起我對這問題的選擇,我想我應該會選擇答案比較短的那個選項,雖然一旦解釋起來,會需要相當多的篇幅。不過,倒是有個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原視年度經費大約三億多台幣,大約占了明年度的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基金會年度預算的3/4,而同時,原文會還需要協助發展其他類型的媒體 (如廣播節目、紀錄片等),與各類文化事業。某方面來看,政府每年投入於原住民事務的綿薄預算裡,原視的固定營運經費似乎壓縮了其他媒體或文化事業可能的經費挹注。因此,大家想破頭、 ( 政治人物)擠破頭想要解決纏繞著原視的叢結問題,於是,大家似乎只見著原視,原視似乎是唯一。
在會議裡,來自澳洲的Michael Meadows教授與大家分享澳洲當前的原住民族媒體現況,以及他多年的研究經驗。透過他的演講,在場的人知道了澳洲有著豐富的原住民族地方媒體,包含廣播或是電視台 ,透過衛星、網路的連結,讓即使身在偏遠沙漠的原住民社區可以接收到這些節目。2002年開始營運的「社區電視」(Indigenous Community Television, ICTV)便是一個電視網絡,由幾個地方電視台共同提供節目讓族人收看。一方面,這減輕了地方電視台的製作壓力,透過交流與分享,個別電台不需要獨自負擔龐大的節目量。另一方面,這些節目內容皆是由臨近的原住民地方媒體所製作,因此內容都是貼近社區的議題與人物,甚至是透過社區成員參與及互動下所製作成的節目。對於部落族人來說,這些節目滿足的社區資訊傳遞、情感交流、文化傳承與教育、及娛樂等等需求。
2007年,在.澳洲政府強力引導下,澳洲原住民族電視台(National Indigenoues Television, NITV)取代了ICTV原本的頻道。面對這樣的情況,社區族人與媒體人不是歡欣迎接NITV的節目,卻是積極的另拓管道讓這些社區節目能夠繼續提供給社區族人。這促成了「InidgiTube」的設置,一個類似youtube的構想,透過網路讓地區電台、社區族人的影視作品有分享與播放的平台。而自2013年初開始,ICTV逐漸轉型成為數位頻道(channel 601),社區族人只要透過架設衛星接收碟(小耳朵)與機上盒,便可以收看ICTV的節目。而在社區族人慶祝ICTV的回歸時,NITV則是在政府政策的變換下,組織改組成為澳洲特殊廣電服務台(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的內部部門。
澳洲的例子可以提醒臺灣,當大夥不斷將焦點關注在原視這樣的全國性服務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那些存在各地方的原住民族媒體,像是蘭嶼電台、花蓮蓮友、台東東民等廣播電台?
或是,換個角度想想,這樣的地方媒體會不會是更貼近部落需求的媒體形式,而不是全國性的廣電服務?以及,讓我們想像一下,若是有個平台或是網絡,可以讓地方媒體彼此交流節目與資源,逐漸形成一種全國性的廣電服務,甚至,成為全國性的廣電媒體,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比起當前的原視,這樣的模式對於部落來說會形成什麼不一樣樣影響?
當然,這些意見不代表我們真的支持廢掉原視 ( 前面提到的兩位教授想必也不是真的要廢掉原視)。不過,當思考原住民族媒體相關議題時,倒是支持可以先廢掉簡單的「全國性」思維,而是能夠多點想像:想想什麼樣的媒體類型、規模與策略,能夠貼近部落或是地區的族人需求,尤其是,讓族人能夠參與進這些媒體的運作,使得媒體成為部落或社區事務的一環。大家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