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祖父母,乃至我的父親,一直到我這一代,整個世界在3個世代裡有劇烈的轉變。年幼的父親在教室裡透過課本和期刊學習,老師掌控教學資源,回家作業要用沾墨水的筆來書寫;而父親的老師,學歷也不高。到我這一代,我的同事擁有數種不同的學歷證照,在他的班上,學生從印刷媒體、影片和網路獲得資訊,課後則在網路上或手機上聊天;他們用電子科技做功課、瀏覽網站、交換照片、音樂和資料檔案;他們看電視、電影也打電玩,還經常同時做這些事情。他們任何時候都能從任何地方獲得資訊和娛樂。」

加拿大媒體素養學者尼爾‧安德森在〈新媒體與新媒體素養〉一文裡,首先跟我們分享了教育現場的世代差異,媒體科技的巨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對於教師而言感受更為深刻,從拿著筆到用手滑著螢幕,教學現場也正經歷著劇烈且沒有回頭路的改變。

教育被重新定義
尼爾‧安德森認為,這些科技所創造的環境已經讓教育被重新定義,教師與家長也需重新思考自己在孩子學習過程裡的角色,因為21世界的家庭裡有著比學校更多的新科技,也通常會讓學生的想法與教室的要求產生疏離;他們在家裡沈浸於電子環境,多種感官同時涉入多種媒體語言,然而教室課程卻往往要求深度而專注地投入在某種感官認知。例如閱讀印刷媒體時需要專注在視覺能力上,而壓抑其他包括聽覺、嗅覺與觸覺等感官,並且要求專注、線性及抽象思考;已經習慣同時接受多種訊息和語言的孩子必須重新適應,也因此,我們看到學生戴著耳機上課,他們試圖把自己偏愛的多媒體環境帶進陌生的教室裡。

「媒體」包含了容納與溝通訊息的整體環境,不僅是電視、網路或報紙,還包括購物廣場、夏令營、鄰居和教室。面對無所不在的媒體、變化不歇的科技,批判地思考所有在這環境裡溝通的行為與價值,能幫助孩子在持續演進的世界裡成功。

媒體素養就是最關鍵的技能,也就是分析與創造訊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媒體的能力。因為在資訊時代,資訊處理能力是一個人所需學習最重要的技能,而媒體素養將成為所有學習的墊腳石。

新媒體的特質
尼爾‧安德森歸納了新媒體的幾個特質,首先是「耀眼的迷惑性」,他認為科技的演變速度不會減緩,同時會不斷地迷惑我們的心智。新媒體所承載的多元訊息例如瀏覽網頁需要文字、影像、聲音、顏色尤其是動作等感官同時運作,需要相對應的認知處理,這也會使人的心智忙不過來,並降低對於眼前事物的思考能力。

另外,新科技的特性是強調軟、硬體的搭配。安德森認為科技並非只是手機或遊戲機,而是創造與使用他們的深刻思想,重要的是人類心智對於科技的使用與反應。人類的心智,是態度、價值與實踐的發展場域。

電視也許是有趣的機器,但看電視之後在行為與態度上的反應,才使電視有了社會影響力。因此,在新媒體環境裡,我們應該檢視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關係與行為,以及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及與他人的關係。

接著是新媒體帶來新的互動形式。許多新科技更具互動性且更為使用者所控制,尤以網路為最,使用者可以自己的速度自由地遊移於自己選擇的內容;然而,新媒體訊息的多層次、短暫且快速的本質,也迫使我們須在更短的時間內理解更複雜的訊息。家長和老師需藉由提供公開討論時間來幫助學生檢視這些訊息和閱聽人反應。

第四為同步性。微型、可攜帶性及速度等特質,提升我們的工作能力;接近性的同步性,使我們能從多方管道取得準確的資訊;同步性與聚合性,當所有的資訊都數位化以後,用一些運算公式就能輕易地轉換數字。同步趨勢造成了深沈的影響,當經驗與反應幾乎同時發生,再也沒有明確的時間性,學生「多工」地在同一時間組織他們的想法及處理多多方而來資訊,他們就可以創造混和聲音、圖像、影片與文字的內容並將他們同一時間散佈出去。他們彼此共享,也透過網路傳給更多的受眾。

最後則為控制性。在如今的開放系統,許多新媒體提供的新資訊,都檢查制度無用武之地。電視與網路讓孩子能輕易接近多種訊息,要監測上百個頻道和百萬個網站根本不可行。即使極權制度下的政府也無法再控制資訊流。

媒體素養就是生命素養
基於上述新媒體科技的五大特質,尼爾‧安德森呼籲,幫助孩子面對新媒體環境最有效的方式,是從教育來幫助孩子瞭解並處理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及消費主義。

他認為,新媒體時代裡資訊與想法的開放流動,這將使資訊管理的責任從國家轉移到個人;媒體素養不是一種時尚運動,而是所有公民都需具備的基本能力,若想要學生對自己的接近的資訊負責,就需要提供他們認知工具與機會來發展並精進媒體素養。

因應現代科技的發展,教育勢必需要一場改革,且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投入,就如同尼爾‧安德森的主張「媒體素養就是生命素養」,「若我們期待資訊時代的孩子能成為有效的工作者與公民,同時還能快樂地生活,我們就必須提供他們機會與支持,去發掘、發展資訊處理能力。媒體素養—在多媒體環境裡的理解、欣賞與溝通能力—應成為所有家庭與學校教育的一部份。在全球化的時代,政府、企業、家長與教師應共同負擔這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