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加拿大,專精於K-12階段課程發展與實踐,以及媒體教育和評估的克里斯‧沃斯納(Chris Worsnop),他認為當代文化已非由印刷媒體主宰,而需以年輕一代所生活的文化來教育他們,才能使文化昌盛。
克里斯提出媒體研究之所以重要的20個原因:
1.就像歷史,媒體具有鑒往知來的作用。
2.就像地理,媒體定義了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
3.就像公民,媒體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運轉,及個體在世界上的定位。
4.就像文學,媒體是當代文化與娛樂的主要來源。
5.就像文學,媒體要求我們學習並運用批判思考的能力。
6.就像企業,媒體是一種無論如何都與商業有關的大型工業。
7.就像語言,媒體讓我們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
8.就像科學與科技,媒體幫助我們在使用當代創新科技時,同時學習之。
9.就像家庭研究,媒體決定了餵養我們的文化及生活的肌理。
10.就像環境研究,因為媒體是日常生活環境的重要部分,如同樹、山、河、城市與海洋。
11.就像哲學,媒體闡述我們的世界,及世界的價值和想法。
12.就像心理學,媒體助我們理解自身與他人。
13.就像科學,媒體向我們解釋世事的運作。
14.就像工藝品,媒體是經過謹慎規劃、設計與建構的產品。
15.就像藝術,我們因媒體而經驗前所未見的藝術形式。
16.就像政治,媒體始終傳遞政治與意識型態訊息。
17.就像修辭學,媒體語言所使用的特殊符碼與成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18.就像戲劇,媒體以誇張的手法呈現我們的生活,並迫使我們作為觀眾接受。
19.就像珠穆朗瑪峰,屹立不搖地矗立著。
20.媒體也盡其所能地研究「你」!
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耐斯比特(John Naisbitt)則提出進行媒體素養教育的10個好處:
1.讓學生成為明智的媒體消費者,使學生能夠以全球媒體文化下的多元媒體為工具,成為資訊管理者與有責任的媒體創作者。
2.能使學生投入。將媒體帶進課堂將使「真實生活」和學習連上線,並使媒體文化成為豐富的學習資源。
3.給予無論教師和學生都適用的批判思考途徑;而一旦批判思考經過內化,即成為生活的本能。
4.提供整合所有學科領域的機會,並且創造了所有學科都適用的通用詞彙。
5.在教學上符合州標準,同時又能用學生喜愛的當代新潮文化為內容。
6.增加學生的能力,並使學生擅於以跨媒體形式溝通及散播自己的想法。
7.媒體素養的「探問過程」(inquiry process)能轉化教學,使教師跳脫以往的角色—講台上的賢能者(sage on the stage) —成為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從旁引導者」(guide on the side)。
8.藉由聚焦於過程技能,而非內容知識,學生能習得分析任何媒體中的任何訊息的能力,並因此獲得賦權,得以在媒體飽和的文化中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9.通過複製模式(replicable model)來實踐。媒體素養應為永續的而非「一時的流行」(fad),因為學生需能建立一致性的平台——無論學校、年級、教師或班級如何轉換,皆始終如一。藉由不斷地重複和強化,學生能夠內化這些技能,並有效地和終身與己為伴的全球媒體文化協商。
10.不只對學生個體,而是對社會整體都有益處。媒體素養教育提供工具和方法,激發言論以促進彼此瞭解;並培養有助於形成公眾討論的公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