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勞網」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發稿。

這項大眾媒體與非主流媒體的發稿合作案,始於2014年1月15日起,蘋果日報與五家獨立媒體進行新聞平台結盟,可在即時新聞平台上發稿,分別為「上下游新聞市集」、「新頭殼」、「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及「環境資訊中心」,陸續還有更多非主流媒體的加入。

長期觀察並參與另類媒體研究(Alternative Media,另譯替代性媒體、小眾媒體)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獨立媒體產製的新聞內容長期以來在「質」與「量」方面皆有豐碩的成果,此次的合作案,不僅提高該媒體的能見度,也同時吸引不同於以往的讀者群,望能藉此讓更多民眾關心、瀏覽獨立媒體的報導與評論。

陳順孝提出,《蘋果日報》在合約上特別註明,完全尊重獨立媒體的編輯自主權,不審核其標題及內文。雖然《蘋果日報》來自於香港,自從進入台灣本土後的風格仍以「腥、羶、色」見長,但由於報社老闆黎智英的度量與領導風格,使該報成為台灣主流媒體四大報中,最不受政府置入性行銷、以及最會製造話題的報紙。

無獨有偶,過去主流媒體與另類媒體的合作時有所聞,例如,《商業週刊》與獨立記者朱淑娟,朱淑娟2001年曾任職於《聯合報》主跑環境新聞,2009年4月離開,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曾榮獲三項卓越新聞獎及曾虛白新聞獎的媒體人,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她,透過專業及持續關注的毅力,揭露國光石化500天,撰寫了將近13多萬字的文章,並在透過《商業週刊》邀請,讓原先或許僅關注商業相關議題的讀者們,也能接觸這項對於社會、環境及人民生活岌岌相關的重工業污染事件。

針對主流媒體的經營策略改變,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在「『新聞怎麼辦?』
從『包薯條的報紙』談起」一文中指出,主流與非主流的劃分界限隨著網路媒體崛起而模糊,主流、非主流、獨立媒體等標籤將逐漸消失,中大型媒體與小型媒體、個人媒體的合作將更頻繁。讀者或許不喜歡《蘋果日報》的社會及影劇新聞,但會積極分享該報的論壇文章或「人間異語」。

至於「苦勞網」負責人孫窮理指出,這項合作在2013年底由《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積極與獨立媒體洽談,就《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平台的流動率而言,每日皆有400多則新聞,如何能夠常態掌握住讀者,讓他們回到「苦勞網」的網站上瀏覽文章,創造黏著度,成為一項關鍵的挑戰。孫窮理希望將「苦勞網」讀者群由黏著度高(即將該網站設為首頁或「我的最愛」清單中),到黏著度中等(即以RSS訂閱服務,將網站訊息固定以電子郵件讀取內容),一直到現今讀者以臉書轉載文章的社群網站分享行為,都能納入「苦勞網」的讀者群中。

有趣的是,孫窮理提出兩項觀點提供思考,一是針對此通路管道,二是針對現今讀者吸收資訊的行為轉變。首先,《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平台先前以「歐陽妮妮在口袋中發現200元」當作新聞標題,震撼同業中所有對新聞本質的想像,同時也招來許多網友的謾罵聲;但這是該報固有的經營常態,越罵越顯得人氣、開放性夠,形成一股負面行銷的力量,但若涉及其「核心價值」,如即時新聞發稿平台,其中有一標籤分類為「正妹」,若該發稿內容與標題、標簽不吻合,相信時間長遠後,讀者或網友也不再信任這家媒體了。

另外,有關於讀者以社群網站轉載文章、分享新聞內容或訊息的資訊使用行為上,孫窮理認為,這是屬於一種「分散式的虛偽」,因為每當他在「苦勞網」作出一篇完整度高的勞工議題採訪,分別有勞方、資方與政府的看法,然而,網友所轉載的文章多數零碎,甚至擷取其部分內容,導致資訊分享的性質僅針對個人的人際關係需求而部分吸收,臉書粉絲團也從早期不收費經營到現今商業模式的出現,在在顯示出,這種「零碎式」的分享、轉載文章行為是一種行險,臉書成立初衷是為了增強使用者的社交圈,促進人際關係,然而,實際的現況趨勢卻是背道而馳了。

無論是否此次合作案能夠改善,甚至改變現今媒體、新聞圈的生態,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及「苦勞網」負責人孫窮理都持保留、觀察的態度應對,但也期許著耳聰目明的閱聽人,懂得並篩選出優質媒體以及好的新聞內容,讓獨立媒體的影響力更加淵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