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的第一場媒觀講堂於4/21日在金石堂城中店舉行,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博理基金會的執行長陳浩,談談關於「新聞業」的走向以及未來。

在開場即陳浩提到,這次的太陽花學運,不難看出許多對新聞業的省思和批評,大家也不禁開始思考:媒體現在處在一個新舊交會的點上,未來是會走向問號、句號,還是令人驚豔的驚嘆號?隨著網路方便快速地提供海量精準且豐富的資料,這些都開創了台灣媒體的新頁。

陳浩推薦兩本美國知名網路趨勢觀察家克雷‧薛基(Clay Shirky)的著作《鄉民都來了》以及《下班時間扭轉未來》,他說,媒體近幾年來造成的重大改變,不管從傳統印刷演變到今日的網路排版,都能明顯感覺到新聞作為一種工業的生產形式正逐漸式微。

陳浩觀察,新聞業最早期的產製流程是由四個重要因素組成:生產、印刷、派報以及廣告,幾年前蘋果日報登台時,雖改變了報業傳統的生態以零售為主,不過基本上還是以一個大系統、完整分工的方式在運作。

傳統新聞業是高工業、高資金門檻,企業主才玩得起的行業,但是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新媒體的資料開放跟快速,打破原本媒體對資訊的壟亂及掌握,顛覆整個秩序。

從這次學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例子,陳浩說,很多人在網路上瘋傳的懶人包,訊息含量非常足夠,也能精準陳述正反意見,即是一個新型態的媒體形式;另外學生進入議場後,用陽春的拖鞋架著iPad,現場就開始連線即時畫面,這些都是新媒體正在跨界挑戰舊媒體的事例。

陳浩提出,新聞業若繼續守舊維持傳統工業的型態生產,未來一定會慢慢消失,因為現在講求的是多螢世代,影像成為新文本(Text),而智慧型載具就是新型態的紙張。

他指出,以美國來說,目前收看CNN的觀眾平均年齡是63歲; MSNBC59歲;FOX更高達65歲,顯示出有線電視已經是明日黃花的媒體生態,因此媒體人首先應該善用社群網站,經營和閱聽大眾的關係,拉近與用戶的距離。

陳浩也表示,未來新聞業的型態應該會有以下幾種特徵:真實且反諷的文本、好玩且易消化的內容,最後就是易分享的性質,因為未來是年輕人的時代,而下一代的年輕人在乎新聞,也關心世界,只是他們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