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兩岸服務貿易爭議違,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開啟「服貿講堂」,第三場次主題為「控制口袋就控制腦袋?兩岸服貿、傳媒發展與中國因素。」
本次由廣電系副教授曾國峰主持,與談者分別為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廣告系教授鄭自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商台玉。
首先,主持人曾國峰副教授提出,一直以來,台灣充斥著強烈世代剝奪感,台灣社會上有關公民正義的問題也經常透過不同性質、大小不一的改革運動重新思考。針對這場學運,他鼓勵同學可以多關注和討論審查程序、實質的對於產業影響評估等問題。
馮建三:中國因素在台灣媒體報導上出現分割
新聞系馮建三教授提出此次有關傳播問題在服貿上較少,較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因素在台灣媒體報導上出現分割,他舉兩篇報導為例,一篇訪談內容明顯指出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趨勢為發展之必然,另一篇則指出過去20年來貧富差距未縮小、經濟成長速度緩慢。
馮建三認為這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悖論,1970至1980年代由雷根總統提出的新自由貿易主義在全球風靡,根據資料統計,台灣1974-2014四十年來一邊經濟貿易自由度不停擴張,但經濟成長率數字卻直直落,馬英九總統仍宣稱簽訂該服貿協定,定屬於「利大於弊」的承諾下,當翻開過去台灣的歷史,自由貿易度不停擴張,成長率卻下滑,人民選擇是否擁抱這項政策仍存有高度質疑。另一個疑問是,經濟所得分配的平均差距持續擴大。倘若一個自由經濟貿易體制無法促進經濟成長、又對所得分配有惡化效果,那值得反省的是,為何台灣領導仍口口聲聲告訴人民一定要去擁抱這樣的協定呢?
馮另舉出當拉丁美洲成立第一個成立的自由貿易區:經貿自由後並未改善墨國經濟,但台灣主流媒體告知民眾墨西哥與美國貿易量很大、墨西哥製造業目前全球排名第幾大的出口國。實際上,若從經濟分配角度,拉丁美洲19個國家貧窮人口從43.9%減為27.9%。墨西哥在1994貧窮人口佔52.4%到了2012還是52.3%。無論台灣、拉丁美洲、墨西哥的例子指出,經濟貿易自由化皆造成經濟成長緩慢、所得分配持續惡化中。服貿的全景與影響也許面貌多重,至少所得分配差距拉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馮教授認為,台灣是一座的海島,在不得不依靠外貿生存的前提下,如何面對經貿自由化後的衝擊,經濟部門或個人獲得合理的補償。他舉例說明,馬政府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韓國若生產100億,便有20%的稅收繳回政府重新分配。但台灣卻僅停留在12%。
至於台灣媒體發展有其問題,馮認為政府應更為積極提出一個原則,國際人權要來取代自由貿易,作為兩岸進行溝通的協調。此外,兩岸文化互相理解的程度,若僅依靠某家媒體詮釋相當冒險,仍待有一個兩岸交流多樣、多元、公平的平台開發努力。
鄭自隆:中資與其他外資投資行為不同
鄭自隆教授指出,許多廣告同業經常以台灣「創意」自豪,然面對兩岸服貿的牽涉層面複雜。台灣早期開放外商服務業,銀行、奧美等跨國公司進駐後,他們做法是第一採收購、第二談合作,股份分配、合資等。台灣作為資方,若賣掉的公司、錢落袋為安,也是一個不錯的決定,若考慮到增資影響,其股份所有權因漸漸擴大而轉為零頭,可能會被股份最大所有者掃地出門,不再與該公司有任何關係。外商另外還有一做法是漸漸抽客戶。相對的,當台灣媒體有中資進入後,立場與其他外資投資行為更不同,不會單純以經濟發展為首要考量,對於意識形態的控制,口徑一致的訴求,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台灣資方。
鄭自隆最後以大山豬與小白兔在叢林中的生存法則,比喻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他提醒,經濟弱勢的國家必須時時注意,大國是否披著自由貿易的外衣,準備進行掠奪。
劉海龍:注意到網路有不同意見出現
劉海龍副教授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分享來台兩個月的觀察:第一是台灣對於太陽花學運的報導。第二是服貿涉及的傳媒產業,中國的概況。
劉認為,中國對於台灣318學運的報導幾乎完全不關注,因為先前有馬航失蹤的版面、充滿了許多臆測,這段時間的熱點有太多。一開始中國感到愕然,直到台灣學生佔領國會的版面,一般人民的理解是透過媒體傳統的報導框架,認為這是台灣政治的亂象,在網路上則有不同意見出現。
劉認為,前端去立院抗議僅需要熱情、激情就能做到,但後端的理解與省思是需要透過兩岸人民的理解與善意交流才能達到原先學運的訴求。他認為兩岸真正會受到影響的是網路,新媒體的力量在服貿下並未受到討論。他認為關鍵的選擇應該在於做了選擇後的應對與政策的輔導。
商台玉:樂見新媒體與年青觀眾的影響力
商理事長認為是否簽署服貿根本是一個假議題,因為有許多議題已在發生,例如透過視頻收看韓劇、日劇、國外影集等,中國根本不會在台灣封鎖IP,因為它不需要得到這個利益。然現實往往超越業者、政府的思考。商台玉鼓勵同學可以不必透過服貿條文瞭解是否簽訂,而是透過目前正在研讀的專業,來觀察產業現況,積極找到自己的競爭力。
商台玉認為所有媒體的談論服貿議題都有立場,中國的網路搜尋是有限度的開放,台灣業者在台灣網路開店的開放程度是全世界。父母在傳統媒體收到的資訊,是與年青人在網路臉書上收到資訊截然不同,即便在網路上討論服貿,也會因為同質性的討論居多,聽到的聲音不見得正確。
他也觀察到,這次的學運潮出現許多研究領域,包含跨領域的研究,資訊科技、人類學對於學運的影響,「台大E論壇」是最早關注學運的組織,同時在學運暫告段落後,也有內部檢討與討論後續運作方式。商比喻學運運作方式如同打online game魔獸世界,都需要協作。另一個組織值得研究「G0V」,〈從憤怒到協作,臨時政府〉文章中鉅細靡宜敘述該組織做的事情,將open data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臉書上的回音箱理論類似於沈默螺旋,則十分值得傳院研究生掌握時機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