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政大新聞系劉昌德副教授、右為政大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教授,柯幸宜拍攝)

反服貿的事件延燒至今,國立政治大學於在羅馬廣場就開始了第一場的反服貿講堂,帶領同學從傳播角度反思學運反服貿事件。一系列開講由傳播學院的十幾位老師負責策劃,集邀廣告、影視、電子與平面媒體記者、臺灣與中國的研究者、身在第一線的學生等,建立一個交流及對話的平台。

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在開場即表示,服貿對台灣的各行各業都有很大的影響,傳播產業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塊,因為傳播產業不只是一個經濟產業、文化產業,其實它也是一個塑造認同的產業。

本文記錄這場講座,主要是講反服貿運動中媒體工作者的角色,分別從廣告和新聞兩部份談起。與談人為政大廣告系教授孫秀蕙、廣告工作者林雍順、政大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以及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

孫秀蕙: 不可小看服貿對台言論自由的影響
第一位上場的孫秀蕙即重申,反服貿這個議題是必須重新被框架的,因為從三一八開始,隨著事態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楚其實抗議學生的訴求以及反對聲浪為何,他們所提的是捍衛民主、退回服貿,所以服貿不是不能審議,也不是不能被通過,只是它應該在一個法律以及程序正義的前提之下,被審慎的考慮。

不過孫秀蕙教授也認為,在反或不反的二元界定下,服貿協定對傳播業、廣告業的利弊得失不可忽視,其中對於廣告服務業和市場研究服務業兩項,都可能產生顯著影響。

她歸類贊成服貿者的論點為以下三項:簽訂服貿可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年輕人應該要走出去,以及創造兩岸雙贏的可能;至於反對服貿者則一一反駁論述,認為服貿背後市場規模的不對等、還有可能帶來的一條鞭垂直整合問題。

以前幾年旺旺中時集團大舉併購中嘉為例,當時曾轟動一時引來撻伐聲浪,孫秀蕙提到,若是之後廣告內容的生產,包含廣告代理,包含製片,或是廣告製作、後製公司,跟通路的整合都引進中資,開放廣告服務業後,大陸可能挾龐大資本入主,從設計到生產,全面垂直整合攻佔臺灣廣告業,也將擴大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對廣告業的影響。
 
林雍順:廣告業還沒準備好開放 服貿簽訂只會加速人才外流
  在業界工作多年的廣告工作者林雍順,在看過冗長七十五頁的服貿全文後,也提出非常看法。

林雍順說,政府不斷重申簽訂服貿是利大於弊,所謂的「利」主要來自GDP的成長,另外則是台灣服務產業對外出口總值有沒有提高,然後最後則是期許透過開放服貿,換取中國同意我們跟其他國家簽定一些服務協定的機會。

不過換算服貿可能帶來的產值,對比之下其實就和統一超商一星期的營業額差不多,林雍順強調,臺灣廣告人才充沛、創意無限,不過產業卻存在根本結構性問題,還沒準備好對外開放,而且目前廣告業正面臨市場急速萎縮,簽訂服貿必將加速人才外流。

許瓊文:學習體制內改革 為我們的生態多做一點什麼
談到這次服貿議題對新聞層面的影響,曾擔任過記者的許瓊文教授,她關注到這次學運中,有許多人批評新聞媒體的報導偏頗、框架嚴重,但是「看到不對的內容,要勇敢讓它知道!」

她鼓勵同學致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善用管道來導正錯誤,學生應學習在體制內抗爭,「一旦當許多人反映時,就會看到效果!」

因此許瓊文也告訴同學,新聞工作者有時背負的壓力一般人難以理解,不過同學應該養成查證資訊的態度。
 
身處在目前低迷的傳播環境,每位同學未來還是都可能成為新聞工作者,更要隨時「做好準備」。

曾任記者的她強調,在現場一定要保護自己,不要為了新聞畫面、紀錄現場而忽略安全;也要考量自己對創傷的接受程度,如果背負過大壓力一定要適時尋求幫助。

劉昌德: 回歸產業結構面 主流媒體應正視問題改善環境
最後上場的新聞系劉昌德老師,也大力抨擊現今主流媒體環境就有如「最粗暴的便利貼」,因為太容易就將一個新聞事件標籤化,然後各台都有各自的立場。再加上過於密集的時間、發稿壓力,常使得記者無法多花心思去做功課,報導內容不夠深入,種種結果都和臺灣媒體報導成本低廉有關,求快速之下,沒有給予記者研究、蒐集資料、深化報導的內容時間和空間。

大家或許會將罪怪到新聞工作者的頭上,可是劉昌德說,還是應回歸到產業結構面思考,這是媒體結構的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的媒體就是在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在做新聞、在搶廣告,他直言,如果想要改善,就是要進到大環境裡,告訴他們說:我不要這樣的媒體,我們一起來翻轉它的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有做出專業好新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