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院反服貿論壇,以「經濟問題不只是經濟-傳播人談服貿、工作與移居」為題,邀請到新聞系助理教授王淑美主持,新聞系助理教授康庭瑜、經濟日報記者劉于甄、邱煜婷與談,在炎炎夏日的羅馬廣場精彩開講。

王淑美:傳播產業首重品質與內容

王淑美開始即提到,服貿議題絕不能只用單一面向的經濟去評估,現在政府不斷強調,臺灣自由開放是以穩定為最高目標,但卻又流於一種論述矛盾,簽了服貿並不等於走出;支持服貿也不代表自由化,而反服貿的人更不表示就具有落後思維。

王淑美說,亞當斯密曾在他的論著《國富論》中,大力推崇自由貿易,不過當時的前提是建立在1776年的英國是日不落國,有豐厚的國家資本,反觀現今的臺灣,我們並沒有相對的條件,而政府在鼓吹服貿會帶來GDP的成長時,除了忽略了應將人民幸福感列入考量之外,對內容產業「質」的影響政府也並未告知。

傳播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品質與內容,王淑美表示,一個國家文化的塑造過程、言論自由、意識形態和符號操弄,這些都是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計算的,因此她一再重申,中國對言論的嚴格控管,使得服貿的問題不應只侷限在經濟面,更應該看遠,著眼這項協定是否對我們生活、工作的改變。

康庭瑜:我們應站在保護文化的立場

康庭瑜認為,服貿的效益不能只從金錢、GDP產值等可量化的標準來計算,而是一種文化多元性的問題,因為一旦一國國家文化入侵、混雜後被削弱,可能會產生的影響之鉅,因此雖然不應有逢中必反的思維,但我們應站在保護文化的立場。

康庭瑜的研究專長之一就是跨國人才的「移動」,她也分析,未來服貿若開放可能會出現許多遷移、跨國工作的問題。目前大家對於對岸來台多半存著恐懼的想像,但隨著現在臺灣青貧化的情形加劇,這些國家花大把鈔票栽培出的菁英卻淪為22K的新鮮人們,未來往中國發展的可能性其實很大,倘若出現人才流失,對國家的影響將更不容忽視。

康庭瑜認為,臺灣雖沒有豐厚的資本環境,但是政府對於人才庫的監控,應該要系統性、長期的建立配套機制,才能吸引國外的人才回流。就以韓國為例,搭橋鋪路幫年輕人做好準備,企盼他們出走,將來把國際經驗帶回來,因此除了補助訓練之外,韓政府也針對29歲以下青年,進行海外工作媒合,以及2到3年的海外實習機會,就連要到海外就業訓練,韓國政府也提供往返機票,並且清楚掌握「韓勞」的數量與去向外,同時照顧他們外流後的生活。

新聞偏頗、閱聽人應有資訊辨別能力
經濟日報記者邱煜婷說,臺灣目前有三、四十家中小銀行,競爭激烈,簽服貿將可能綁定臺灣人民幣回流的管道,甫出社會不久的她也感嘆這次太陽花學運媒體的偏頗報導,因此她認為,媒體不免都有立場,但現在網路上的資料更為豐富,閱聽人應該自己查資料並且思辨。

另外劉于甄也提到,在經濟日報的這些日子,她觀察到臺灣市場在國際地位處境之困難,但一國之經濟須建立在全國一致的價值,而不是錢到哪就倒向哪,這次太陽花給大家的借鏡之一,就是在擁護民主價值的同時,學生也應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現今的大眾媒體多半習慣在找梗、包裝的劣質產製文化下,因此閱聽人更應相信自己的選擇,將遙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中,太陽花並不是結束,是另一階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