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廷/ 獨立記者、前陽光時務台北特派員)

 2012年台灣的反媒體壟斷運動,以及2013年底香港明報事件,都引起了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圈的關注。但由於長久以來,中港台扮演華文化圈的output角色,甚少關注在當地也頗具影響力的馬來西亞華社,在長期資訊流通不對稱之下,東馬木材大亨張曉卿從2001年開始透過馬華公會蠶食鯨吞,到2006年正式收購《南洋商報》,而後合併旗下的《星洲日報》、香港《明報》集團成立「世華媒體集團」,壟斷馬國8成以上的華文媒體市場,並將觸角延伸至其他華文世界,在過去甚少進入我們視野。

 

  事實上,馬來西亞華文報在全華文世界的報業發展史上擁有久遠傳統。1910年孫中山為了在南洋號召華僑支持中國革命,在北馬檳城成立的《光華日報》,至今在當地還具有影響力。因此,關注馬國華文媒體壟斷,除了看張曉卿如何藉此得到政經利益外,也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東南亞脈絡:在東南亞的多元族群結構下,華文媒體過去扮演著復興中華文化及對抗異族的民族認同角色,而張曉卿旗下媒體如何運用這種心理狀態,對華社內部合理化自己的壟斷行為,但同時對外部馬來執政者輸誠的雙重性格。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近年馬國獨立華文媒體的表現,反映出進步的馬華年輕世代正逐漸解構傳統華社的大中華論述、深根在地認同的變化。這個變化藉由新媒體努力突圍,進而和馬國其他族群共同建立一個更健全、具現代性的公共輿論空間,推動馬國公民社會發展。

 

  我本身並非媒體研究專家,去年赴馬的採訪角度也是以公民社會的發展為主軸,因此僅就我對馬來西亞還待深入的認識,為台灣視角較容易忽略的社會政治結構提供背景及脈絡介紹。雖然就社會的基本結構上,台馬兩地不完全具可比性,但我還是嘗試提供一些馬來西亞在地的田野觀察,讓大家參照及深入思考。

 

台灣反媒體壟斷背景
  1980年代末是台灣自由化的年代,1987年的解除戒嚴,1988年開放報禁,媒體脫離黨政軍的控制,開始進入市場化的階段。報業從「中時集團」和「聯合報集團」獨大,到《蘋果日報》及《自由時報》大幅領先。新興的有線電視則取代了過去的無線電視三台,台灣媒體眾聲喧嘩。

 

  台灣民主化雖然讓媒體解禁,但也在自由市場下,逐漸出現市場胃納量小的過度競爭。在資本主義的逐利邏輯下,媒體以低成本為最高考量,而逐漸商業化及庸俗化,壓縮台灣新聞的專業性及國際觀,直到2008年蔡衍明收購中時集團後,以旗下報紙、雜誌、電視、有線系統台的跨媒體集團,配合北京統戰策略的「中國因素」才進入視野。因此,當代台灣媒體困境由過去黨政軍控制,演變到市場邏輯的內部因素,近年因北京意志的外部因素而更加複雜。

 

  2012年7月NCC(國家通訊委員會)有條件通過旺中集團爭議多時的中嘉併購案,以及10月黎智英因不堪壹電視無法上架的長期虧損,拋售壹傳媒讓蔡衍明等人以175億高價收購的事件,皆引發台灣公民社會的強烈反彈。由反媒體壟斷青年(簡稱青盟)發起的「反媒體壟斷」運動,也讓台灣媒體中自2008年後隱隱浮現的「中國因素」被正視。

 

馬來西亞媒體結構
  和台灣媒體在民主化後,面對自由市場競爭及兩岸關係的特殊情境下不同,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還未政黨輪替,而被政治學者視為「選舉性一黨專政」,其馬來執政黨「巫統UMNO」深具彈性的威權性格,讓主流媒體依舊牢牢控制在執政陣營「國民陣線」及其朋黨的財團手中,但不局限於馬來社群。

 

  在媒體的基礎環境上,馬來西亞政府主要藉由內政部發放「出版與印刷准證」來控制媒體。一方面嚴格控制准證數量,媒體出資者必須打通關係投執政者所好;另一方面,一年一換證的政策,牢牢掐住編輯室的咽喉,即便近年已取消,但內政部隨時有撤銷執照的手段來控制。去年12月英文媒體《The Heat》因為大作首相納吉夫婦浪費公帑的報導,遭停刊2個月便是一例。而另外,政府還能以各式法令箝制言論自由。

 

  但若要觀察馬來西亞媒體壟斷及獨立媒體發展,還有一個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基礎,是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的社會結構。

 

  根據2014年ABC統計,銷量最大的印刷媒體是《大都會日報》(馬來文)的39萬份,其次是《星洲日報》(華文)以38萬份以之相庭抗禮,而英文老牌星報《Star》沒落最快,從曾經的第一大報降到目前27萬份位居第三(另一英文大報Malay mail因為不是ABC會員而無法計算份數)。目前主流媒體中,馬來、英文、華文的媒體結構,大致還是反應出實際族群比例(馬來人65%華人25%印度人10%)。也因此,巫統更重視馬來及英文媒體的輿論影響力,並且很早便著手控制。

 

  根據《獨立新聞在線》前總編輯莊迪朋分析,早在90年代初,前首相瑪哈迪便經由巫統黨營事業「Media Prima」首要媒體集團,完成媒體所有權集中化,掌握全部4家無線電視台、多家電台、報紙雜誌,是真正的媒體巨獸。現在媒體控制的手段和制度都是由瑪哈迪建置完成,後任首相不過是蕭規曹隨。

 

  其他執政集團的成員及朋黨財團控制其餘主流媒體,如執政陣營的「馬華公會」,雖然是華人政黨,也掌握英文大報「星報」集團,旗下除了平面媒體外還有幾家廣播電台。因此,華文媒體遲至2001年、2006年才在張曉卿手上完成壟斷,可謂相當晚進。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馬華公會及世華集團在中英文媒體的市占率驚人,卻依舊無法擁有最重要的特許執照:電視。

 

「世華媒體集團」的雙重性格
  根據2013年年報,世華媒體集團的營業額大約148億台幣,稅後淨利18億台幣,在馬來西亞方面,世華吃下華文報業73.1%廣告總量,獨占鰲頭。(2013年整體馬來西亞報業廣告量1.4億美金,較2012年下跌1%,因為英文下跌4% 但中文穩定成長3% 馬來文維持)

 
  和蔡衍明買下中時後,旗下媒體表現一落千丈不同,張曉卿的壟斷在商業利益上獲得巨大的成功和成長。

 

  在了解上述馬來西亞媒體的大結構後,便不難理解傳統華社的觀念裡,辦華文報是為了對抗既有強勢的馬來族群政治,有著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於是在這個心態下,2006年張曉卿拿下南洋商報股權壟斷華文報業,整體上卻依舊為華社接受。

 

  根據莊迪澎在〈虛構的文化霸權抗衡─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道德文化行銷策略批判〉一文中分析,由於經歷過1987年茅草行動後被停刊的事件,1989年復刊後的《星洲日報》一直採用兩種行銷策略,即訴諸「正義至上」及「文化中國」的主軸。

 

  便是這樣的「中華情意結」,成為張曉卿說服華社壟斷的正當性:壟斷是為了華社利益,團結起來對付馬來族群政治及西方媒體霸權。然而另一方面,為了取得執照以及事業體的商業利益,張曉卿在華社內部用團結說法控制輿論,並以此對外部馬來政權效忠。這種內外部的矛盾,成就旗下媒體的雙重性格,而也是這種左右逢源的雙重性格,才能取得最大商業利益。由此檢視,張曉卿的中華情懷,還是位居在商業利益之後。

 

  也因此,2006年反媒體壟斷運動對華社的特殊意義在於,更具現代性、公民社會性格的「新聞自由」價值觀開始被年輕馬華世代重視,而不落入中華民族主義情懷的窠臼。唯有解構虛幻的「大中華認同」,進到馬來西亞國家認同的階段,張曉卿的幻術才越難起作用。

 

  然而為何瑪哈迪的壟斷在馬來社群沒有招致太強烈反彈,而張曉卿的收購卻在華社引起一波罷寫及反壟斷的黃絲帶運動?

 

  時代性的主要因素還是1998年的烈火莫熄。當年副首相安華被瑪哈迪罷黜引發的烈火莫媳運動,才正式開啟了馬國社會的公民意識。瑪哈迪完成壟斷的年代,還是馬來西亞十分威權的時代,公民社會尚為成熟,而張曉卿躬逢其盛。

 

兩地獨立媒體發展狀況
  而烈火莫熄也催生出網路獨立媒體的第一波興盛,1999年成立的《當今大馬》便是第一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網路獨立媒體。

 

  但值得注意的是,網路媒體的熱潮,除了後烈火莫熄時代,因公民意識提升逐漸被解構的傳統媒體影響力,而前首相瑪哈迪在1995年推行的「多媒體超級走廊計畫」,也具有關鍵性。

 

  當時為了吸引外資,瑪哈迪曾保證不會審查網路,當時正逢.COM泡沫化之前的興盛期,讓網路媒體如雨後春筍冒出,但也紛紛倒閉。直到2008年大選,反對黨人民聯盟首次結盟後告捷,讓反政府風潮蔚為潮流,而不受出版准證限制,言論空間較大的網路媒體,成了政治輿論市場的主流。

 

  獨立網路媒體的輿論對公民社會推波助瀾的效益,也讓近年馬國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去年505大選差點政黨輪替,執政黨是靠不公平的選區劃分、票票不等值才得以保住國會多數席次(執政黨所屬的「國民陣線」以47%的選票,拿下60%國會議席,慘勝反對陣營「人民聯盟」)。瑪哈迪在今年3月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雖然擔任首相時曾對多媒體超級走廊許下承諾,但沒保證互聯網不會受到過濾,因為那時候他並不知道互聯網會帶來的後續效應,足見網路開放的後座力。

 

  而這波網路媒體的風潮,還是以英文為主流,唯一的中文網路獨立媒體,除了《當今大馬中文版》之外,另一個於2005年成立2012年停刊的《獨立新聞在線》,以深度報導作為號召。

 

  反觀台灣,2000年.com泡沫化前有《明日報》等網路平台,但像《當今大馬》的新聞型網站,只有以1997-98年開始,資金完全公民募款的《苦勞網》性質類似。

 

  直到《新頭殼》2009年創立,而後台灣網路媒體到了新紀元。目前新聞性網路獨立媒體有《苦勞網》、《新頭殼》、《公視PNN》、《風傳媒》,但都尚未找到真正永續的營運模式,成本低的評論型網站:《天下獨立評論》、《想想論壇》、《關鍵評論網》相應而生。

 

  附帶一提香港的狀況。我個人在2012年到2013年服務的香港《陽光時務週刊》,叫好不叫座,在營運模式不成熟下,從新媒體回頭作傳統紙媒,去年六月收場。而《獨立媒體》、《852郵報》、《主場新聞》等網路獨立媒體,事實上都還未達到穩定的營運狀態,也以成本低的新聞編輯、評論為主。

 

  然而馬來西亞的《當今大馬》,可說是新媒體實驗中非常成功的典範。成立15年來,從英文版拓展到四語,成功建立獨者收費制度,並在技術環境更成熟之際,於去年成立KiniTV,發動「一人一磚」運動,協助籌建新辦公室,得到很大回響。其成功可歸於營運策略及歷史機運:

 

1.大環境成熟:創立於烈火莫熄之後,馬來西亞公民意識抬頭,加上網路技術逐漸成熟新時代。更是1995年瑪哈迪「多媒體超級走廊」計畫的先驅者。
2.2006年張曉卿壟斷媒體之後,民眾開始轉向非傳統媒體的管道,《當今》意外成了媒體壟斷的受益者。
3.2008年大選後,民聯首次聯盟而且大勝,變天在望,反政府成了主流。敢言的:《當今》補了市場缺口。
4.正確的營運策略:《當今》以英文馬來文起家,作為重要的讀者基礎後,腳步站穩才拓展中文。

 

  雖然張曉卿旗下媒體壟斷在市佔率相當驚人,我們依舊無法忽視其影響力而掉以輕心。但另一部分的事實是,無論是旺中或世華集團的壟斷除了商業利益之外,台馬由於公民社會逐漸成熟,紙媒的輿論和政治影響力不見得和市佔率成正比。

 

  《當今大馬》在馬來西亞公民社會的提升,有著功不可沒的一面。當今對社會運動的關懷、草根性格,打破過去華人媒體對華社狹隘的認同,將更進步、現代性的觀念帶給年輕人。而當今一開始雖然慘澹經營,出資者卻願意撐過讀者消費習慣轉換的低潮,足見媒體經營的遠見。另一方面,當今以傳統即時新聞提供作為務實的經營方式,也不忘大膽投資,並用鮮明的品牌募款,成為真正的公民媒體,這些經驗都是台灣獨立媒體及公民社會值得參考之處。

本文部分經費由台灣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