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自由如擠牙膏
  馬來西亞媒體生態在過去10年,出現非常大的變動,特別是經過2008年全國大選的洗禮,網絡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給予保守與固步自封的主流媒體非常大的衝擊。

 

  一家主流中文報高管經常形容“辦報若走鋼索”,但請恕我不苟同主流媒體“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當今大馬》過去15年誓言成為“進步媒體”,如水滴石穿般不間斷開拓媒體自由的限制。

 

  《當今大馬》致力於提倡言論自由、揭發貪污舞弊、為弱勢團體發聲。我們積極拓展民間對話的空間,並在媒體一窩蜂追逐吸引眼球的高層政治謠言之際,堅定扮演弱勢群體及民眾的喉舌。

 

  《當今大馬》總編輯兼創辦之一的顏重慶,常以“擠牙膏”的比喻來形容爭取言論自由的過程,意思是盡量把多一點牙膏擠出來,那麼政府就難以收回。

 

《當今》15年的腳印
  若論馬來西亞網絡媒體,我們不得不從國內網絡媒體的先行者《當今大馬》談起。

 

  馬來西亞兩場改變政治及媒體版圖的歷史轉折點,即1998年前副首相安華被革職所點燃的“烈火莫熄”運動,以及2001年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報業引發的“528報殤”,前後催生了《當今大馬》英文版及《當今大馬》中文版。

 

  《當今大馬》英文版創刊於1999年11月20日,在烈火莫熄同時期設立的部落格與網站之中,是唯一屹立至今的原生網絡媒體。

 

  創刊時,《當今大馬》是一個免費的新聞網站,只有6-7名職員。它今天已發展成為一個由近90人組成的團隊所經營的網站,每天給讀者提供4種不同語文,包括英文、馬來文、中文和淡米爾文的新聞和觀點。

 

  《當今大馬》的創辦,緣起於一個簡單的構思。當時主流媒體受到約束(目前情況依舊),政府?承諾不會過濾互聯網,因此互聯網形成了唯一的自由民主空間。《當今大馬》希望透過獨立新聞,進一步推廣新聞自由。

 

  《當今大馬》是在馬來西亞1999年全國大選的前9天開通,當時重點於採訪全國大選。

 

  在時任首相馬哈迪的鐵腕控制下,主流媒體都不敢違背政府的意願,往往當局一聲令下,許多新聞都無緣出街或被刪減。在這種背景下,《當今大馬》迅速在國內外引起矚目,在9個月內就創下每日10萬名讀者的記錄。

 

  不過,在2001年接踵而來的“互聯網泡沫”破滅,進而導致網絡廣告業也深受其害。

 

  與其他網絡媒體一樣,《當今大馬》發現本身空有讀者群,?沒有一套可行的獲行模式之下,被迫在2002年初推出訂閱模式,希望獲得讀者的鼎力支持。當時的訂閱費是每個月10令吉(約92台幣)。

 

  不幸的是,當時在我們10萬名讀者之中,只有1000人願意訂閱。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經驗。

 

  不過,在讀者慢慢能夠接受網上付費閱讀的概念後,《當今大馬》訂戶量逐漸增長,加上其他收入來源,《當今大馬》終於在2004年出現盈餘。

 

突破資訊主宰與設限
  《當今大馬》目前是馬來西亞唯一提供4種不同語文新聞的媒體。與國內其他綜合新聞網站不同,《當今大馬》是少收僅以報導政治社會新聞而立足的網絡媒體。

 

  在《當今大馬》英文版站穩腳步後,我們在2004年推出馬來文版,接著中文版也在隔年面市。

 

  隨後,《當今大馬》也在2006年推出網絡電視,並在2013年轉型成為《Kinitv》。在2007年,《當今大馬》推出了淡米爾文版。《當今大馬》也在2013年推出Kinibiz財經新聞。

 

  我們也在國內各地培訓公民記者,以報導本身社區的議題。

 
  由於主流媒體集團對網絡媒體的敵視,加上當權者對資訊的主宰與設限,這種政治大環境的限制迫使《當今大馬》發展出本身的一套突圍模式。

 

  首先,我們善用科技與各種不同平台,建設從上游至下游的傳播管道。

 

  其次,單一網絡新聞媒體的受眾人數有限,因此我們需要透過不同平台去凝聚與接觸新的讀者群,特別是年輕人。

 

  第三,我們誓言打破語文及族群隔閡的“分而治之”狀態。

 

  在政治喧嘩時,往往被忽略的是草根的聲音。因此,我們非常注重社會弱勢者的課題,例如在砂拉越原住民被水壩逼遷課題等,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同時也讓失聲者能夠發聲。

 

馬來西亞媒體版圖
  除了國營電視與電視台,其他大部分印刷或電子媒體的業主,直接或間接與執政黨有關係。

 

  在2008大選之前,主流媒體獨大。例如:電視台與電台是由與巫統有密切關係的首要媒體集團壟斷;《新海峽時報》與《星報》是英文報老大。

 

1)與巫統有直接或間接關係
-首要媒體集團(Media Prima),不僅控制馬來西亞4家免費電視台和多家電台,同時還控制國內最大報業集團之一的《新海峽時報集團》。

-直接控制《馬來亞前鋒報集團》

2)馬華公會
-直接控制英文《星報》與988電台。

-2001年收購南洋報業,2006年脫售給媒體大亨張曉卿。

3)國大黨
-控制淡米爾文報章

4)張曉卿(世華媒體)
-《星洲日報》
-《光明日報》
-《南洋商報》
-《中國報》

5)啟德行
-《東方日報》
-《詩華日報》

6)Ananda Krishnan
-寰宇衛星電視及電台

7)陳志遠
-英文《太陽報》

 

2001年南洋報殤
  再過兩天就是“528報殤”的13周年。2001年5月28日,馬華公會不願來自黨內外的龐大壓力,強硬自華商郭令 手中收購南洋報業集團,掀起報界史上黑暗的“528南洋報變”或“南洋報殤”。

 

  馬華收購南洋報業,先是破壞中文媒體市場,破壞媒體獨立,爾後再將轉手給媒體大亨張曉卿,釀成中文報業陷入壟斷。

 

  南洋報業集團當時旗下共有《南洋商報》、《中國報》兩家中文日報,以及十餘家中文雜誌與周報。

 

  這次的收購行動掀起華人社會和華團的群起抗議,中文評論作者隨即發起罷寫及反收購行動,40名評論作者率先宣布停刊供稿,較後成立“維護媒體獨立撰稿人聯盟”(WAMI),發起黃絲帶運動。

 

  在抗議最高潮之際,南洋報業內部職員與社會人士也發起集會,到馬華大廈前示威。此外,也有人召集全國華團抗議大會,決議抵制《南洋商報》及《中國報》。

由於強硬收購掀起坊間抵制,《南洋商報》易手後報份一落千丈,馬華也面對止不住血的財政黑洞。

 

  《當今大馬》中文版正是在上述脈絡下,於2005年7月正式推出。

 

  到了2006年,馬華脫售南洋報業股份予林業大亨張曉卿,正式超越馬華成為最大股東,南洋報業宣告二度易手。

 

  張曉卿掌控了南洋報業控股後,於2007年1月推動南洋報業、星洲媒體集團及香港明報集團的大合併計劃,即後來的世界華文媒體集團。

 

  隨著這次的大合併計劃,馬來西亞四大中文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及《光明日報》已經統一在張曉卿掌控的世華媒體集團屬下。

 

  世華媒體旗下的4家中文報,估計占了馬來西亞華文平面媒體市場的逾80%份額。

 

網絡媒體版圖
  在2008年之前,網絡媒體寥寥無幾,只有默默耕耘的《當今大馬》和著名部落客Raja Petra主持的《Malaysia Today》。

 

  在2008年全國大選後,許多網絡媒體紛紛創立,有者屬于財力雄厚的媒體集團創辦,有些則獲得神秘金主砸錢資助。

 

  不過,在過去5-6年期間,有新媒體設立,也有的熄燈關閉,因此永續經營成為網絡媒體的挑戰。

 

扭曲的新聞空間
  在過去,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受到雙重嚴控。除了外在的壓迫性法令,粗略計算大大小小的惡法超過30條,媒體擁有權及壟斷也壓制?新聞自由。

 

  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成為唯一自由呼吸的空間。馬來西亞政府在1998年為了發展信息科技,時任首相馬哈迪提出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保證”,即不會過濾互聯網。

 

  不過,不過濾不代表不對付網絡使用者。雖然不像其他報章需要出版及印刷准證,網絡媒體仍須遵守其他法令。

 

  過去針對《當今大馬》而來的報案與當局開檔調查,遠比主流媒體來得頻密。

 

  網絡媒體及新媒體如社交媒體的出現,制衡了過去傳統主流媒體掌握資訊權的一面倒情況。

 

  過去民眾必須仰賴傳統媒體獲得資訊,但是如今情況正好相反。

 

  主流媒體仰賴新媒體如面子書或推特取得資訊或新聞,例如網民常常會把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放上社交媒體,大家搖身一變都成了攝影記者或意外組記者,例如吉隆坡逢雨成災,哪裡發生閃電水災或者土崩火災等,或者是交通阻塞、意外、犯罪等。因此主流媒體容易從新媒體得到第一手的訊息。

 

  網絡媒體的出現,更加凸顯我國由權貴控制的主流媒體,過去不平衡不中立的報導,自我閹割的掩蓋新聞等作風,更不用說是揭露政府的弊端醜聞。

 

  在網絡媒體盛行之前,政府許多弊端醜聞往往被掃入地毯下。如今在網絡媒體揭弊後,雖然這些弊案仍然受到主流媒體的封鎖,但?在無疆界的網上廣為流傳,最終迫使當局不得不回應。

 

2008年全國大選分水齡
  對于有跟進馬來西亞政局的人士來說,可能都知道2008年全國大選所掀起的政治海嘯,不但國內政治發展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對《當今大馬》更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并崛起成為最受歡迎的政治新聞網站。

 

  在2008年大選面對重挫的時任首相阿都拉公開承認,國陣政府忽略了網絡戰。《當今大馬》在大選期間公開免費閱讀,在選戰期間不偏不倚、準確及快速的報導,令人刮目相看。

  在開票當晚,主流媒體出現真空。《當今大馬》是第一個宣布國陣面對執政以來的最大挫折,不但痛失國會三分之二優勢,更一舉失掉五個州政權。

 

  當晚10點至11點期間,超過50萬名讀者湧入《當今大馬》網站搶閱大選成績,突然激增的瀏覽量導致網域名伺服器誤以為網站受到襲擊,并自動啟動停頓機制。

 

  在這次大選後,在野黨勢力急速膨脹,形成朝野政治對峙。網絡更是朝野的一個主要戰場,從部落格到論壇,從面子書到推特,經常可以看到兩派罵戰。

 

  網絡也成為媒體的聚焦點和設定報導的議程。過去對網站不屑一顧的平面媒體,紛紛設立本身的網站。但是這些平面媒體的網站只是流于“人有我也有”的形式,并未用心經營,甚至擔心本身的網站將削弱報份。

 

  在強調網絡戰重要之餘,政府與執政黨勢經常訴諸防衛手法,包括聘用網絡槍手來回應網民的質詢。對于經常提出犀利問題的網絡媒體,政府與執政黨招架不住,只好把我們擋在門外。

 

  舉例來說,雖然《當今大馬》擁有馬來西亞新聞部發出的官方記者證,但?不能進入執政黨巫統的大門。同樣的,我們也不在首相署受歡迎媒體名單之內。

 

恐嚇、刁難、騷擾、起訴
  如上述所言,雖然網絡媒體無須准證,但?經常面對的刁難、騷擾等困擾。

 

  以《當今大馬》為例,過去每當大事件如選舉或集會前夕,我們經常受到網絡駭客的攻擊,特別是“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的攻擊,企圖使本刊伺服器癱瘓。

 

  除了駭客,我們的新聞報導經常招致一些極端組織的舉報,進而引來警方或多媒體委員會的調查。當局曾經多次上門調查,并且以調查為名,沒收《當今大馬》的電腦及伺服器等器材,甚至威逼我們交出一封讀者來涵的作者身份。

 

  網絡媒體記者也經常在記者會上受到部長與政客的騷擾,一名部長甚至曾經公然在新聞發布會上,指?《當今大馬》記者百般羞辱。但是,這些挫折都不改我們秉持向政治人物提出尖銳問題的使命。

 

  此外,我們也曾經受到赤裸裸的恐嚇,包括辦公室被潑紅漆。

 

  再來就是法律案件,我們曾經遭到一些政客或公司起訴誹謗。但是,只要我們站在真理的一方,我們決不退縮。

 

網絡媒體的未來挑戰
  公信力是媒體的最大資產。《當今大馬》過去15年受到讀者的支持,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我們的公信力。

 

  比起老牌的傳統媒體,資金來源和編輯立場等是網絡媒體的軟肋,并經常受到傳統媒體及政客的攻擊。有鑒於此,《當今大馬》在網站上透明交代擁有人及投資者的身份,以及我們的使命與願景。

 

  開辦平面媒體需要雄厚資金,但是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創辦網絡媒體。雖然入場容易,但是如何永續經營?是最大的挑戰。

 

總結
  隨?網絡媒體崛起,許多部落客和新興的網絡競爭者湧入搶灘,《當今大馬》已非大馬唯一的網絡媒體。不但如此,就連傳統平面媒體如今也加強本身的網站,企圖在互聯網上分一杯羹。

 

  不過,在眾多競爭者當中,《當今大馬》依然維持最具影響力和最多人閱讀的政治新聞網站。

 

  由于面對許多新崛起的競爭者,《當今大馬》不停自問,收費模式是否可以持續下去?是否能夠與其他免費網站一爭長短?

 

  雖然這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壓力,但是我們不認為單靠廣告收入足以支撐良好的新聞業。我們相信,免費網站在未來數年依然會虧錢,他們必須設法尋找收入。

       在國際上,有不少靠收費模式經營的著名網站如《華爾街時報》和《金融時報》的表現都非常出色。越來越多擁有不少讀者的網站,正在探討推行收費模式,以求生存。

 

  過去15年來,《當今大馬》一直堅守崗位,竭力為馬來西亞讀者提供獨立和平衡的新聞報導。

 

  《當今大馬》未來將繼續維持訂閱與廣告的綜合運作模式。我們認為,單靠廣告商和投資者,將會影響編輯部的獨立自主。

 

  獨立媒體需要獨立的財務來源,這是《當今大馬》過去不成文的圭臬。在忠誠訂戶的鼎力支持下,《當今大馬》在過去15年才能夠屹立不倒,同時在新聞處理和觀點上堅持不偏不倚的立場。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