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彭家發教授 右為林元輝院長)
2014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的第三場聚焦澳門地區,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擔任主持人,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理事長彭靄慈主講,另還有政治大學新聞系退休教授彭家發、以及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鄭明軒兩位與談。
澳門因與台灣、香港地理位置相近,三者時常被拿來比較。而當台媒最近瘋狂報導捷運殺人事件的同時,距離台灣不遠的澳門,也正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抗爭,5月25日,有將近2萬名澳門人走上街頭,隔兩天5月27日,又有超過5000人包圍了澳門的立法會,跟台灣前陣子的太陽花一樣,很多參與遊行的是平時不那麼關心政治事務的年輕人,因此也有不少人說,這次遊行是澳門公民社會難得的展現,也是重要的里程碑。
不過這一路走來,卻非常不容易。彭靄慈表示,澳門回歸後,中文日報由原來的八家增至十二家,中文週報增至十三家,另外還有兩家電視台和一家電台,雖然媒體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的增設,不過新聞自由卻不進反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政府那雙看得見的黑手。
新聞黑手 澳門媒體與政府之間的角力
由
於澳門偏狹的政治環境,使得業主投資媒體多帶有明確功利和目的,因此也難堅守新聞事業的社會責任,容易被官方金錢攻勢或政治勢力收編,今年年初《澳廣視》的記者就曾公開三封信,公開新聞背後的操弄,並呼求新聞自由,此外在信中也揭露其他政府的惡行:如不聽話的記者會受到打壓、下令記者不得追訪特定高官,敏感議題也必須淡化報導。
而另外一家澳門媒體《澳亞衛視》也同樣深受其害,辛苦打拼的記者時常淪為官媒交易的籌碼,被下令不得得罪老闆的朋友、不能追訪批評高官,且高官常粗暴干預編採自主、要求抽走新聞的事前審查程序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
彭靄慈認為,澳門社會表面和諧,但內部卻很矛盾,除了政府惡意干預新聞自由之外,惡法民調與警察濫權也是長久的問題之一,新聞局曾意圖硬修出版法以及視聽廣播法,並使用引導式問卷誘導民眾,設審查委員會及新聞從業員通則,製造假民意。
雖然民調只是工具,但危險的是幕後操作的人,另外,澳門警察也很常阻攔記者正常採訪,出動便衣警近距離監控記者及遊行人士,打壓遊行人士,損害公民表達自由,不過雖然官方控制手段強硬,澳門的新聞自由也逐年倒退,政府利用公帑做新聞置入歪風,以新聞資訊做包裝自薦部門政績或服務的報紙廣告湧現,但近年來澳門卻出現兩家網上獨立媒體,衝擊原有生態。
網路媒體力爭上游 挑戰傳統社會
鄭明軒表示,自己所屬的新澳門學社做為一個參政團體,和價值推動的壓力團體,最近的確積極發展網路上的勢力,將社會運動結合媒體。主因是過去澳門想推一個議題都很困難,公民社會底子薄弱,專家學者也普遍沉默,在沒人可以爭吵的情形下,像愛瞞這樣的媒體,起初是以一種戲謔、政治諷刺走紅,但後來其所囊括的資訊性、評論性,都反映社會需求和澳門逐漸崛起的公民意識。
其中包括以惡搞政治諷刺走紅的《愛瞞日報》以及擅長專題報導的《論盡媒體》,在目前大部分的中文媒體早已成為政府的一分子的環境下,它們靠著新媒體的力量,勇於突破輿論禁區,並且結合網路的力量迅速傳播,吸引青年受眾的目光,也多少對官方控制輿論構成一定壓力。
澳門從葡國統治下解放,沿襲其自由風氣,辦報不需要特別的證照且成本低,為此彭家發說,雖然澳門的媒體環境不好,但看到年輕人的力量,展現不屈服於現況的勇氣,而彭靄慈也對未來提出展望,儘管澳門政府管治長期積弱,只能透過鴕鳥政策對媒體軟硬兼施,製造粉飾太平的假象,但透過像論盡、愛瞞等網路媒體卻帶來希望,未來也會努力培養更多公民記者。
話鋒一轉,彭家發教授認為,澳門新聞自由的機會薄弱,但卻也考驗新聞工作者,如何在體制內進行反抗,澳門是如此,兩岸三地也是,他鼓勵記者應該能夠有能力做體制內的反抗,畢竟生計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