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胡元輝)
最後一場論壇聚焦中國大陸,由中正大學社科院副院長胡元輝主持,邀請三位中國籍記者進行現場演講,與中正大學傳播系羅世宏、文化大學大傳系王毓莉兩位教授與談。
胡元輝開場即提到,今日論壇不論著重在亞洲哪一地區,其實都與中國因素脫不了關係,中國既有的傳媒體制和其背後的文化因素、變與不變之間,在習近平上台之後會對未來產生何種衝擊跟影響,以及資訊牆內、牆外之間的流動、管制與抗爭,都期待能透過今天的壓軸主講,描繪出中國大陸更清楚的輪廓。
中國大陸新媒體崛起 但控制手段依舊嚴格
第一位講者首先破題指出,幸福是比較出來的,相比中國言論的上限,卻遠不及台灣的下限。中國有政治審查、商業干預、再加上網路技術較為落後,媒體工作者也不能忽視利益集團對利益的要求。
不過近年來中國互聯網技術賦權,開始出現微博、微信這樣的平台,開啟老百姓信息發布、提供信息流通的管道資源的授予,微博的信息能免費、無償傳遞給更多人,微信則提供結社自由和群組功能。
觀察中國十八大之後國內情勢發展,講者提出他的幾項觀察,首先,中國目前消息傳播的方式已經從傳統媒體工作者慢慢轉變為網民,再者,微博提供的直播功能也顛覆傳統,不過當國內媒體逐漸被工具化的同時,也依舊還是會慢慢自動往利益靠攏。
媒體表達尺度受限 期待更多自媒體人出現
第二位中國講者也分享目前大陸媒體人的公共表達尺度,中國現今的公共表達樣貌呈三分天下,主要分為黨報黨刊媒體人、市場化媒體人、以及自媒體人,以主體獨立程度為畫分標準,不過在三者之間並無清晰分野,且時常角色重疊。
不過在「南周事件」、「財經分家事件」過後,中國對媒體的控制越來越嚴,傳統紙媒的傳播力衰減,也使得傳媒領袖式微。至於電視媒體,自2004年開始,央視新聞調查節目的調查傳播週期越來越長,且因為控制嚴格的傳播手段,使得新聞開始轉向娛樂化,如前一陣子很火紅的中國好聲音,還有許多網路視頻的崛起,都帶來不少改變。
但隨著新媒體出現,中國媒體管制的伸觸角開始延伸至牆內(博客、微博、微信公號等)和牆外(推特、臉書等),媒體表現尺度受到更嚴密監控,雖然新浪微博被視為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具動員能力的即時傳播工具,但政府官方從手段開始,增加使用者的麻煩與障礙,並且從過去被動的態度到主動,由慢一步到快一步先聲奪人的開始管事、管平台、管人,逼得媒體從業人員只能從審查到自我審查,避免資訊控制。
因此他認為,在大陸,目前最有效的傳播手段仍是以翻牆的技術突破,但他也期待由新媒體帶動傳統媒體的傳播空間,能有更多自媒體和社運型記者的湧現。
只要隊伍還在,有陽光就會燦爛
第三位講者回憶,自己過去只能用筆名寫作,而近年來中國大陸在新媒體衝擊下,運用權力強管制的情形卻並未有鬆綁跡象,因此媒體只能從弱抗爭轉變成隱性抗爭。他認為,即便媒體環境未來兩到三年間還是不樂觀,但還是有各種權利救濟途徑,可以運用網路渠道努力突破、或是報導形式巧妙轉換等等,千萬不要悲觀,要繼續努力下去。
(與談人王毓莉)
長期研究中國新聞自由的學者王毓莉教授表示,棒球賽場上有個「打帶跑」(hit and run)的術語,算是一種積極推進的戰術,當現今中國的輿論監督一方受到強大政治箝制,又出現商業可以購買的危機,在此困境下,中國大陸的媒體人、網民甚至是所有公民,都只能採取這種戰術,大打時間差、隱藏文本、或是接力傳播之戰,以避免擊出高飛球造成場上雙殺的窘境,如此或許能逐步推進中國大陸新聞輿論監督的進程。
中正大學的羅世宏教授也感嘆,這些中國大陸的媒體人都如同帶著腳鐐跳舞,雖然身處很艱困的環境下,卻還是努力想跳出曼妙舞姿,至於台灣是否能在享有充分新聞自由的前提下,從這些經驗中做出改變,值得思考。
(與談人羅世宏)
中正大學的羅世宏教授也感嘆,這些中國大陸的媒體人都如同帶著腳鐐跳舞,雖然身處很艱困的環境下,卻還是努力想跳出曼妙舞姿,至於台灣是否能在享有充分新聞自由的前提下,從這些經驗中做出改變,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