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花了一個下午,把從昨晚到剛剛看過的所有文章,分別依不同脈絡整理了這份懶人包,521 在台灣社會割下了一到極深的傷痕,個人認為甚至比 318 的衝擊還要大,逝者需要安息,生者的傷痛需要撫平,謾罵攻擊獵巫特定民間團體、犯者與其家屬對於社會沒有太大意義,讓我們持續對話與前進,一起加油!(本文將持續收錄,歡迎推薦文章)
論媒體標籤式報導
1. 撕下標籤,才能阻止暴力 (作者:吳易澄)
http://on.flog.cc/1tnva27
..其實這個社會的多數人,包括你我,若沒有足夠的自省,我們散佈恐懼、製造仇恨的方式,跟犯案者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不同在於我們擁有較多的內在與外在的資源,來遏止我們做出不理性的事。
我們要謹慎的事情包括,避免第一時間對犯案者與精神病患過度的連結。一來我們不確定他是不是有病的,也許心理學當然可以解釋其動機,可是這與心理疾病是有所距離。將個人病態化、妖魔化,其實是解釋一個社會現象最不負責任的方式。這樣不但加深了對所有的精神病人的歧視,同時也縮限了社會進一步理解社會問題的空間..
2. 捷運上的冷血殺人與冷血的殺人捷運(作者:王顥中)
http://on.flog.cc/1tnE5k0
..對大眾而言,真正的「恐怖」並不在於三條人命的消逝,而是那死亡缺乏可以被理解與掌握的理由。然而,衝擊事件的發生,情感在短時間內不斷堆疊渲染,事件真相的資訊又過度真空,找尋「理由」如何可能?最簡便的供應源頭就是社會偏見。媒體第一時間報導兇手「渾身酒氣」,事後證實酒測值 0.04,「社會偏見」是社會大眾避免直面衝擊的理由,正如校園情殺與愛滋病多半被歸類到同性戀問題。..
3. 在悲劇之後,我們需要的是大大的擁抱(作者:劉軒)
http://on.flog.cc/1tnLDmU
1.媒體,請多做建設性的討論,不要用歇斯底里的音量報導,不要重播會加深社會恐懼的畫面。
2.網民,請不要去看那些現場的照片和錄影片段。這個跟恐怖片不同,你已經知道事情發生了,再看這個對自己不好。
3.政府,請加強社會的心理輔導和精神科相關資源,讓需要幫助的人,或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能夠更容易獲得專業關注和治療。
4.學校,請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就,什麼是名利,編入教材,從上到下,給我們的孩子更健康的價值觀。
5.家人,請給你身邊的親人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你愛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心是安全的,因為有彼此。
4. 犯罪者的標籤 跟你一樣嗎?(作者:林瑋豐)
http://on.flog.cc/1tnwvWy
..如果今天兇手是個遊民、兇手是個同性戀、兇手只有國中學歷、兇手家庭是低收入戶、兇手來自東部、兇手有憂鬱症、兇手有吃檳榔習慣、兇手小時候是過動兒…那也通通都結案了,因為這些理由太容易歸因。接著就是各式各樣的專家出來討論我們該如何「輔導」、「改變」、「關懷」這些人,然後媒體、名嘴、教育繼續助長這些「本來就已經被視為社會問題」的污名,繼續複製下去。
這不只是「發生社會問題時,先找個人問題」的思考模式而已,身為受過高等教育、多數生長在「正常」家庭的中產階級,當有一個跟我們同樣出身背景、甚至可能來自我們身邊的人,犯下社會案件時,在主流媒體的助長之下,我們去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想辦法找鼻屎大的理由,切割這個人..
5. 捷運殺人案件的社會性思考(作者:許哲韡)
http://on.flog.cc/1tnFFCw
..所有的非自然死亡都存在加害者,只是有些加害者比較隱晦。抽象點說,壓力、沮喪、沒有希望;具體點說,政府、學校、公司、社會,總是可以找到指涉對象,不是只能歸咎於個人。..
..承擔的開始,就是把他當作一個人,社會的一份子,不要直觀的把他畫分出「正常體制」、去脈絡看待他的身世、妖魔化地思考他的動機。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些便宜行事都是極權統治者為了管控方便,造出來的平面圖像,假使隨時可以把人不當人看,界線是如何劃分、又是誰畫分?如果可以的話,把自己當成劊子手,負責任的思考該怎麼辦,還有沒有其他選項。..
6. 消弭仇恨輿論 正視暴力根源與創傷後重建(作者:綠黨)
http://on.flog.cc/1j9YOQH
..行兇者要承擔最多的責任,但犯罪事件也不能僅僅歸咎於個人因素或單一理由。標籤化或特殊化兇手的身份與背景,簡化犯罪成因、甚至討論犯罪者的處決方式、鼓吹私刑等等,都將無助於我們理解背後的問題,也無助於未來預防、重建與修復傷痕。..
7. 國家機器殺人更恐怖規模更大(作者:洪崇晏)
http://on.flog.cc/1jxrlEg
..我可以理解大家對於無差別殺人的恐懼。
但身為一個(在程序嚴重有瑕疵的情況下)被刑警當街上銬拘捕沒收手機帶上計程車載走的人(長輩們說:白色恐怖年代,被這樣對待的人,往往回不來了。),我還是要提醒各位:國家暴力曾經殺、正在殺、未來會殺的人,遠比任何你我所害怕的、有理由或者無原因的,無差別殺人,還要多、還要殘忍、還要更沒道理。
而且之所以國家機器可以做到上述那種大規模的屠殺(譬如說一次殺五個、十個,或者一旦走山數百個,一次鎮壓上千人),利用的正是我們對於小規模殺人的恐懼。..
論悲劇後的傷痛撫平
1. 從英雄電影看捷運殺人事件:將他人放心中 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作者:陳威任)
http://on.flog.cc/1tnIXWp
..所以,英雄的核心價值該是什麼?不是你擁有什麼能力對抗暴力,而是暴力發生,你能不能發揮那個能力?不是你懂得什麼策略避免見血,而是見血了,你能不能視情況調整策略?不是你知道自己有多軟弱,而是刀子亮出了,你想不想劃好軟弱的底線,然後勇敢地避免傷害?..
..最後,用點電影的內涵來做結:逝者已矣;傷者會復,但那集體心中的隱隱作痛導致失落的不安定感,卻已開始蔓延,對於這種需要共同承擔的未知情況,我們當然得「料敵從寬」,可我們目前無法實現時光旅行進行修改的機會,我們只有現在,絕對無從迴避,並肩地團結我們的溫柔,永遠地將小國小民的印象,扭轉至好國好民的未來。..
2. 為逝者默哀 然後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作者:王希)
http://on.flog.cc/1tnJfN5
..能做的也許是了解犯案脈絡和動機。了解國家政府應該在這整個過程中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出因應?了解每個公民應該如何對彼此付出關心、伸出援手,建立一個更好的公民社會,才能降低發生這種事的機率,或在事情發生時,減輕發生的危害。..
..少一些恐慌,多一點理性。現在扯什麼都是廢死的錯,什麼不敢坐捷運了,這些都是模糊焦點。..
3. 談正義的價值與邏輯(作者:魏揚)
http://on.flog.cc/1tnAC57
..談到內在一致的價值與邏輯,我認為如果我們把「生命」視為最終不可侵犯的價值,則當此價值遭到侵害而我們必須尋找洽當的懲罰或補償手段時,我們不應該訴諸於「生命」這個最終價值的再次侵犯。如此一來,這個「正義」就存在著自我矛盾的危機。簡言之,我們不應該用侵犯「A價值」來作為「A價值」被侵犯的懲罰,尤其是當此價值被視為最終價值時。
論罪與罰
1. 當殺人成為華麗的自殺(作者:Albert Tzeng)
http://on.flog.cc/1tnAXVa
..對一心尋死的人,死刑不但沒有威嚇力,反而成為一種鼓勵。甚至,因為殺戮在國家制度中合法的存在,提供了兇手一種合理化、壯美化自己血腥作為的藉口。當然,社會制度毋須對於社會每一個極端異例負責。但若剛聽到的說法為真,那也算是對「篤信死刑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的嘲諷。..
2. 無差別殺人事件激增的社會成因(作者:zen)
http://on.flog.cc/1tnAe6H
..千萬別將無差別殺人事件當作個案看待,或者認為犯案者都是窮凶惡極的壞蛋,無差別殺人事件激增,是社會秩序出現問題的警訊,是人作為社會存有的生存日漸感到壓力,又找不到正當合法的宣洩出口,才會釀成的悲劇。如果不能從更根本改善社會經濟環境保障,社會安全網的建構,失敗組成員的身心健康,家庭/品格教育的加強著手,光想靠警察維持治安,恐怕難有成效。..
3. 日本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通?魔」?(作者:張智程)
http://on.flog.cc/1krCeI5
..當無差別殺人事件在一個社會出現時,也就正式宣告這個社會的結構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國家如果不從檢討社會結構下手,而只是召喚權威將嫌犯處以死刑示眾,將完全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無差別殺人事件只會從今天開始一再的在台灣出現而已。.. ..在得知台灣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當下,除了感到極度悲傷與擔心法西斯主義者乘機召喚仇恨與秩序,覺得自己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提醒再提醒,心愛的台灣不要再走上一輪日本社會經歷的悲劇。..
4. 結構性問題預防勝於治療(作者:詹益鑑)
http://on.flog.cc/1tnAkep
..近年來有了標靶藥物跟聚焦放療,讓副作用降低不少,但最可怕的是你永遠不知道癌細胞何時會轉移,因為轉移擴散是癌症致死的前兆。 而我認為真正面對癌症的方法,是預防跟定期篩檢,從健康管理跟飲食作息開始,加上新近的早期檢測技術,才能免於癌症的陰影。 系統性思維是不容易的。但你是打算跟癌細胞拼命,還是要靠提升健康來預防它?
5. 當死刑沒有預防重大刑案事件發生時?還剩下什麼功能?(作者:羅毓嘉)
http://on.flog.cc/1tnBNRZ
..死刑太便宜了。對罪犯,對受害者,對社會而言,都是。死刑,是個最簡單最直觀的解答,卻也是最能夠把複雜問題繼續流傳下去而不必解開那一切死結的答案。唯有談論終結死刑的可能,我們才能進一步開展對被害人以及其家屬的相關配套討論,甚至包括改變這個讓人萌生「殺殺人只要關個幾年吃免費牢飯」念頭的社會,改變這讓每個人不斷發瘋的世界--比如說,教育體系,媒體識讀,社會福利,職業環境,比如說,司法的總體檢.. ..我甚至認為,廢死議題的討論到最後將甚至不與死刑直接有關,而是關乎於我們期待一個怎樣的社會,將讓我們成為怎樣的大人,以及我們未來將被別人如何談論,那樣的問題。..
6. 殺一個犯人,並不能杜絕社會結構性製造殺人犯的問題 (作者:Tzara Lin)
http://on.flog.cc/1tnxS7C
..除了歐盟規定,除了宗教因素,除了歷史經驗,除了許多學者研究過死刑與遏止犯罪間是否有絕對關係外,更重要的是歐洲國家普遍是社會主義型國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舟共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深植人心。歐洲人看待個人的犯罪,並不會直接撇清關係地認為那只是一個人或者一家人的事,而會去反省這是一整個社會、國家之中所有人都該承擔的共業;同時,歐洲人會傾向去思考是怎樣的教育制度、社會環境、國家政策導致一個人喪心病狂如此。 因此,若有人犯罪,就算是嚴重到像挪威連環殺人魔那樣,他們也要先去分析這位兇手從小到大各階段的交友狀況、教育過程,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進而導致這位兇手、罪犯產生扭曲的價值觀、道德觀,使得他犯下如此滔天惡行。根據渠等犯罪心理分析,所有家長、家屬、師長、鄰居、民代、社會、國家才知道如何引以為鑑,防止憾事再次發生。甚至,尋死又想拖別人一起同歸於盡的兇手,他渴望的本來就是死刑,他不會有悔意,更不會因為死刑而得到道德上的後悔感、愧疚感..
7. 他奪走我們最美的玫瑰,可是帶不走一整個春天
http://on.flog.cc/1tnBdU9
..挪威沒有死刑也沒有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最嚴重的刑罰是21年徒刑,以及若受刑人仍有對社會安全威脅之虞的,能夠實質上達到關押受刑人一輩子的預防性拘留(preventative detention)。面對布雷維克,挪威沒有因此修正原來的刑法,也沒有因此對這件達到違反人道程度的罪行設立特別法庭。布雷維克受審時,法庭內,他有律師團隊[1],承審法官給予其一刑事被告應享有的權利;法庭外,沒有任何的憤怒的民眾叫嚷著吊死兇手。此外,挪威於事件以來沒有出現任何有規模恢復死刑的呼聲..
8. 廢死派請放下你們的傲慢吧(作者:傅良宸)
http://on.flog.cc/1o9hhVr
支持廢除死刑的人們,放下你的驕傲吧,不要以你們受過訓練和啟蒙的專業高度,來輕易度量民眾的心智程度。你們總是怨怪人們不會理解頭頭是道的長篇大論,但你們又何嘗理解那種原始的情緒與衝動,無處發洩的生活緊張與現實空洞,需要復仇的滋味來代償,需要殺人的快感來填滿。
9.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作者:朱家安)
http://on.flog.cc/1o9hW9k
..不就是因為明白傷害存有的形式太過龐雜、又太過細緻,所以我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去試圖理解每個傷害的來源細節與肌理,並且盡一切努力在制度的改善與人性的琢磨上,盡量使之「不再發生」。了解每一個傷害的「當下」,都是在試圖縫補那未來可能破損的罅隙,而不是粗暴地把傷害者抹除,就宣稱傷口可以復原,疾病即將痊癒--況且,除卻殺人犯,多數的狀況下,傷害者是不可能被抹除的。..
10. 透過「複製傷害」可以達到「情感上的補償」?(作者:羅毓嘉)
http://on.flog.cc/1j9XxZT
..我們真的可以為了改善治安,懲罰無辜的人嗎?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這種做法。但糟糕的地方就是,若你接受純粹後果論「划算的後果」,這結果似乎是必然下場。若要分辨無辜的人和真正的犯罪者間的差別,堅持我們只能為了治安懲罰罪犯而非無辜者,我們就很難不回頭去討論應報理論:若懲罰無辜的人能帶來更大的好處,幹嘛不做?因為他們沒做壞事,那不是他們應得的。..
11. 我支持廢除死刑(作者:林亮亮)
http://on.flog.cc/1jxoNpM
..台灣最大的問題不是死刑與否,而是無期徒刑實在實行的太糟糕,假釋太容易了,並且,根據台灣人所謂「判死刑」的嚴格標準,能假釋出來再作亂都是那些原本就不會判死刑的人,罪大惡極、驚動社會而面臨死刑的,都是本來就不可能放出來的。
換句話說,是什麼讓台灣人處在治安瑕疵的恐懼裡?是沒有死刑嗎?不是,是沒有嚴格執行終身監禁,又動不動亂特赦、亂減刑。..
12. 挪威,用鮮花和愛埋葬仇恨(作者:夏小強)
http://on.flog.cc/1jxzA3b
..惡魔對人的殺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在發洩仇恨的同時,也希望把仇恨種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期待這仇恨在未來生根發芽結果,讓血腥殺戮遍布世界。
對待惡魔的殺戮和仇恨,仇恨、血腥、死刑、槍炮都不起作用,人們只有堅守心中的普世價值,將正義、良善和愛傳遞給每一個人,才能真正埋葬仇恨,埋葬惡魔。
子彈可以奪走人們的肉體和生命,但卻永遠無法奪走人們心中堅守的愛。..
13. 捷運殺人與死刑的嚇阻力(作者:張智皓)
http://on.flog.cc/1r2DOW3
..經過這一次的事件,我們最多只能宣稱鄭捷屬於不受到死刑所嚇阻的那一群人(如果他的行為真的是為了追求死亡的話),而這樣的宣稱與「死刑具有嚇阻力」是一致的,沒有矛盾。
換言之,這次的事件遠不足以宣稱「死刑不具有嚇阻力」。如果我們僅僅因為此事件就推論出死刑沒有嚇阻力,這樣的推論無疑是一個輕率並且涉嫌攻擊稻草人的論述。..
14. 你相信「悔意」嗎?(作者:呂秋遠)
http://on.flog.cc/1r2EGK8
..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情簡化成死刑,這是最簡單的方式。不需呼籲,國家肯定會替我們把這個青年殺害以平息被害人的怨氣,媒體也會幫我們審判他的父母家人,讓他們一輩子蒙羞。然而,殺害了這個死刑犯、審判他的家人以後,我們的下一步是什麼?
如果,這個殺人犯說,「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那麼,我們應該認定他毫無悔意,泯滅人性而已。..
15. 我們該判「捷運殺人犯」死刑嗎?(作者:陳鍾誠)
http://on.flog.cc/1vW1xqT
..當生命卡住的時候,人會尋求解脫。此時,如果我們判那些人死刑,將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會讓那些生命卡在某一點上的人,用同樣極端的方式,尋求死亡的解脫!
我知道這些「在生命中卡住」的人們,到底在想些甚麼。我無意用價值批判來評斷這件事,但是我知道,我自己也曾經經歷過這樣一段生命歷程。 ..
16. 我叫冼義哲,我主張廢除死刑。(作者:冼義哲)
http://on.flog.cc/1vW29wu
..(原本支持死刑的)我在追求的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人們不會殘害彼此,政府能夠貼心所有人,公平與正義能存於世,不再有下一個悲劇的友善社會,我們珍惜一切,我們的環境與彼此。..
..每當我們提出廢除死刑的主張時,許多批判就會說我們在縱容犯罪、鼓勵殘殺,但我必須說,這一點是個謬誤。事實上,主張廢除死刑,不等於主張不處分犯罪者,只是這個處分,不會是殺死他。廢除死刑與縱容犯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
17. 廢死派請放下你們的傲慢吧(作者:傅良宸)
http://on.flog.cc/1r2G4g3
..(支持廢除死刑的人們,放下你的驕傲吧,不要以你們受過訓練和啟蒙的專業高度,來輕易度量民眾的心智程度。你們總是怨怪人們不會理解頭頭是道的長篇大論,但你們又何嘗理解那種原始的情緒與衝動,無處發洩的生活緊張與現實空洞,需要復仇的滋味來代償,需要殺人的快感來填滿..
18. 支持死刑的人 請放下你們的無知(作者:李靈)
http://on.flog.cc/1r2Ghzz
..支持死刑的人們,放下你的無知吧,不要自知無知,還掩耳批評各種觀點的專業高度。你們以為我們不理解最原始的情緒與衝動,而將單純的報復、無處發洩的生活緊張與現實空洞,做為支持死刑的唯一論據。你們需要復仇的滋味來代償,需要殺人的快感來填滿,試問這種心態,與殺人者有何相異?..
19. 劫後的挪威 依舊堅持務實的人道民主(作者:方潔)
http://on.flog.cc/1k3Ua6S
..有人說挪威人太過天真,給壞人這麼好的待遇。我卻覺得這恰巧顯示出挪威人務實的態度,因為犯罪問題是一定會存在的,將犯罪者掃到社會邊緣並眼不見為淨,只顯示了政府對犯罪問題的無能為力。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犯罪者關一輩子,無論是基於人道考量或是實際運作可行性。..
20. 陳為廷談廢死(作者:陳為廷)
http://on.flog.cc/1tEma8P
..但死刑的存在、更多的社會控制,卻讓這個社會慣於以為「排除」才是解方,而忽視更廣泛的檢討。(想想在過去這些關於死刑犯的激情討論後,哪一次,我們曾經好好檢討過案件背後的成因?)
就好像這次,更高的刑罰、更嚴密的網路控制、更多的警力部署,或許可以暫時遏止「鄭捷粉絲團」的設置浪潮。但你無法遏止那些點讚的人心中的跟隨慾望。他們心中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需要我們更多的理解與討論。
我相信,真正的社會安全,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與排除。而是仰賴我們的集體的社會檢討,所建立起來的社會信任。..
論社會結構性問題的預防與建設
1. 在震撼之後(作者:Cheng-Yi Huang)
http://on.flog.cc/1tnGviA
..一個運作良好的公司,不會只是在監督有沒有乘客在車上喝水吃零食,有沒有乘客講手機太大聲,維持一種秩序潔癖的假象.. ..正重要的是乘客的安全。營運大眾交通的公司,怎麼會完全沒有處理這種瘋狂殺人事件的SOP? 乘客沒地方跑,所以像羔羊一樣等著被宰殺? 列車長不能緊急應變?將車子停下來,讓乘客緊急疏散?關鍵的那幾秒,可以救活多少人?甚至還有人繼續進站要上車?..
2. 從波士頓馬拉松恐怖攻擊看台灣捷運殺人事件(作者:CY Yang)
http://on.flog.cc/1tnxq9m
..美國人啊,在這個恐怖攻擊事件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像我們一樣,驚惶、憤怒、恐懼。他們對死者、傷者表示哀悼,並宣誓一定要將歹徒繩之以法。和我們臺灣人一樣,他們一開始的時候,是完全用情緒做反應的。 可是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我們開始陸陸續續看到了美國人在網路上、在新聞媒體上大聲疾呼,要大家注意不要讓自己被恐懼給操控,不要因為無法防範的瘋子,就讓政府和警察不合理的無限擴權。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裡,美國人在網路上討論的,是警察是否有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強制進入任何他們懷疑恐怖分子躲藏的民宅?民眾是否有權利拒絕警察在沒有搜索證的情況下進入自己的房子?..
3. 我是江子翠人,我想活在更好的社會(作者:張勝涵)
http://on.flog.cc/1tnFLKm
..我知道接下來很可能就會繼續彰顯加害者的罪大惡極、受害者的無辜,然而最可怕的是,在媒體和輿論的交相形塑下,想必會要求主管機關加派警力增加監測裝備,更多細微而深入的治理手段將會被發展出來,而我們只會因此得到一個更加保守、排外、隔離一切異己以求保守自身的人不信人、人不愛人的社會。..
..一個比較理想的社會。秩序與治安不依靠國家機器,而是人們願意共同生活的善意與期許。你不必愛你的鄰人如己,但至少陌生人擦肩而過能對彼此懷抱善意。這樣的社會必然仍有犯罪,但犯罪的恐慌不使我們喪失對自己與他人的信賴。罪犯或許仍然需要受到懲罰,但這樣的懲罰既非酷刑更不會剝奪人的生命。如果這樣的社會真的可能,那是因為我們在受到考驗時做出了相對困難卻比較值得的選擇。我想那會是一個我們都更想活下去的社會,也因此那會是一個更珍惜死亡的社會,而我希望那就是我們未來的社會。..
4. 不要被恐懼綁架了我們(作者:張鐵志)
http://on.flog.cc/1tnJK9K
..我當然也對無辜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傷,也擔憂那些目睹慘劇的受傷者和其他乘客未來心理會蒙上的憂鬱(這是昨晚廢死聯盟的朋友非常關心的問題),也自己對未來可能的人身安全感到擔憂與恐懼。但是我知道,我們不能用國家暴力來解決我們的恐懼。..
..我們不是要原諒犯罪者,而是要去問:我們該如何理解和認識一個人的惡?我們是否不用對人性與社會環境有任何思考與理解,而相信可以靠死刑來回答這些複雜的問題,並且相信這樣可以防止下一次不幸的發生?..
5. 為什麼台灣發生重大治安事件要找民間團體出來負責?(作者:苗博雅)
http://on.flog.cc/1tnERxt
..如果以犯罪學理論認真地講,隨機殺人事件是社會病入膏肓的外顯病徵。在社會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生活看不到希望的環境下,就會有承受不住的個體爆發,有些人是傷害自己(例如自殺),而懦弱的人就去傷害別人,隨機傷人殺人就是最極端的例子。而新聞裡播報政府執行死刑的訊息,對於某些人而言,反而更可能強化了「殺人可以解決問題」的心理暗示。不過,大眾可能不會想了解這些,因為這太反直覺了。一個賤人垃圾去犯罪,跟社會結構哪有什麼關係,不可能啦。要理解天體運行的理論太難,不如相信天狗蝕月等迷信傳說比較簡單。..
..如果社會對於底層暴力犯罪的的想法,不是去尋求真正對症下藥的解方(例如舒緩貧富差距、增加社會階級流動可能性、健全社會安全網等,讓底層有機會喘息看到一絲希望的政策)而是期待以處死更多人來預防此類犯罪,卻一邊鼓勵、默許政商結構擴大社會不公,那麼,類似的悲劇會不斷重演,越演越烈而台灣人民不分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一起受害。..
6. 身邊剛好有類似鄭捷的人該怎麼辦?從關心家人開始(作者:Naomi72)
http://on.flog.cc/1krDv1V
..多關心身邊的人吧!尤其是最親近的家人,很多事都來得及,也都有改變的機會。 也希望不要再有這麼恐怖的事情,大家喊著要死刑,但槍決了一個鄭捷,不知道還有多少隱形炸彈在我們身邊。或許只要我們多付出一些關懷,或許雞婆一點、熱心一點,就能降低這種事件的發生。
..後來我們開始懂了,他是個禮物、是個恩典,讓我們一家更緊密結合,因為他,我們才更珍惜彼此。轉念之後,一切豁然開朗。..
7. 或許只要多關心身旁的孩子..(作者:呂秋遠)
http://on.flog.cc/1tnC6fy
..我們這個社會,雖然沒有極右派的大屠殺,但是騷動與無力的氣氛,卻讓某些想不開的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跟人對話,面對悲劇,我們是不是應該多關心身邊的人,當發現異狀,儘早幫助他,或許可以讓這個社會更好。 但是孩子,這篇我也是寫給你看的,要好好幫助自己,那個無底的洞,當你想待在裡面,沒有人可以幫助你爬出來。 而我們,多久沒跟孩子對話了?..
8. 從捷運砍殺案看台灣社會的集體推卸責任(作者:林雨蒼)
http://on.flog.cc/1oaLWBH
..有些人開始對於死刑的存廢進行檢討,但我認為,死刑是否存在其實不一定是重點。重點應該是,司法如何讓人信任?司法如何達到他原先設計的目的,又如何去幫助社會處理這類的人?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廢死、反廢死,在提出論述的同時,應該要開始思考更詳細的配套措施,而不是出現「這個社會就是有廢死所以才會這麼亂」之類的言論。這種言論,一樣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
希望大家在檢討問題的時候,能夠從「這個社會的制度哪裡有問題」,以及「我該做什麼」開始檢討起,而不是從別人身上找問題。..
9. 每個人都可能是恐怖份子(作者:小野)
http://on.flog.cc/1vVXLOb
..這件北捷上的瘋狂殺人事件是台灣社會的國殤,所有台灣人的心靈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驚嚇,甚至傷害。我們除了要盡全力撫慰無辜的受難者和他們的家屬、親友之外,更要小心謹慎的處理所有後續的傳播和言論,要從各個層面理性的思考,做出更積極有益的行動。我相信,解決恐怖和仇恨的永遠不可能是恐怖和仇恨本身,而是用更多的耐心去推動這個社會進入更正常、更健康的狀態,讓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溫暖和愛的公益、公義的社會。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下一個輕易傳播仇恨的恐怖份子。..
10. 一人之罪 結構之惡(作者:賴郁青)
http://on.flog.cc/1r2DFBU
..為什麼會想起這孩子呢?我想是因為看到社會探討這些議題與事件時,很容易進行單一歸因或是將所有罪歸咎在單一人。我總覺得這樣的單一歸因和標籤化是將社會和人,想得太簡單了。
看起來是單一人或單一問題,事實上他們所背負的可能是整個結構的罪。..
11. 社會的病,不是現在才有(作者:TonyQ)
http://on.flog.cc/1r2GsLg
..我還是要講一次,反社會人格跟社會弱勢不見得有正相關,但是社會弱勢、反社會人格等等等,都只是社會安全線的一環。而社會安全一直都是檯面下有一群社工與衛生(心理)與整個政府,很努力在思考如何能夠落實尊嚴與尊重,避免造成對應的問題。..
12. 鄭捷在江子翠的隨機殺人,台灣社會所忽略的關鍵(作者:宥勝)
http://on.flog.cc/1vW6HDb
..台灣的教育,從家庭、學校、社會到國家,從來都只尊重「成功者」,而不尊重「人」,這就是最關鍵的問題。從「重男輕女」的文化開始,男孩子就是個先天的「成功者」,說話有份量,資源最多,然後到「成績取向」的學校後,成績好的學生就算偷掀女生裙子老師也只會笑笑的跟他說「下次不要這樣」吧?
這種教育裡並沒有「愛」、沒有「尊重」更沒有「包容」,對學生是、對同事是、對陌生人是、對自己的孩子更是!..
13. 談鄭捷 主播:他是罪人,但不是唯一罪人(作者:張宇)
http://on.flog.cc/1jfrDeu
..台灣的學生從小就處於緊繃狀態中,除了念書升學之外沒有其它,我們沒有學會同理心、沒有美感、沒有哲學教育、也不會獨立思考,如果將來有能力誰不想送孩子出國念書?有藝術天份的孩子,如果待在台灣,他的畫畫天份也只能在升學的洪流之中白白被糟蹋,多少擁有天份的孩子是這樣被糟蹋,用分數來評斷你的價值..
14. 「只要面子,不要兒子」的鄭爸爸(作者:管仁健)
http://on.flog.cc/1jfvmJ1
..安的慘死並沒有動搖親人們的信仰,也沒有讓他們以仇恨來取代愛。他們深知,仇恨的心理最後傷害的是自己,仇恨的心理也不符合安生前所堅持的理想。愛和寬恕才是對親人最好的紀念。於是他們向殺害親人的兇手的家人,伸出了溫暖的雙手..
鄭捷個人所釀成的捷運悲劇,充分顯現了我們台灣許多表面正常的家庭,其實已完全失能失控。鄭捷把殺人當成遊戲並不奇怪,因為鄭捷的父母先把生兒育女當遊戲。即使兒子闖了這麼大的禍,他們關心的依然還是面子與金錢。鄭先生完全無法理解,無論東海大學校方怎麼表態,東海師生終究無法取代成為鄭捷的家人;任何團體與任何人都能切割與鄭捷的關係,但你們為人父母的卻不能切割,也不該切割。
15. 我曾是未行動的無差別殺人犯(作者:亞里莎)
http://on.flog.cc/1jfvPLn
..我曾經是個內心充滿憤怒怨恨恐懼報復的人,而今天社會上卻瀰漫著這種氣氛,當這種激烈的情緒成為主流時,整個社會的導向會如何?..
我來自問題家庭,原本憤世嫉俗,經過愛與關懷後,我現在是個單純的高中生。我支持以「矯正」代替「懲罰」,「預防」代替「嚇阻」,「終身勞改監禁,不得假釋」代替「剝奪生命,以暴治暴」。
16. 隨機殺人與錯誤的倫理預設(作者:周偉航)
http://on.flog.cc/1tElNuW
..我知道大家很期盼「各種學家」能出面給這種犯罪現象一個解釋,並提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但倫理學家會告訴眾人,其實他也不知道答案。
倫理學家能說的,是每種現有答案與解決方案都存在某些問題。大家的說法都會產生困境,但我們可以試著整合,或許能慢慢逼近標準答案。。
–
其他
1.為什麼想殺人? 研究首度發現殺人犯具共通性
2.北捷砍人事件—遇到該怎麼辦
3.落單的社會,游離的靈魂
4.由台北江子翠捷運案討論犯罪心理學
5.關於無差別攻擊事件的因應 – 給一般的朋友參考
6.[問卦] 有沒有這個社會殺了這個年輕人的八卦
7.一起面對(20140522廢死聯盟新聞稿)
8.【捷運殺人】捷運遇危險 8種自保方式報你知
9.521 捷運意外 討論文章整理
10.問題家庭共筆:不要再對小孩這樣說!
本文轉Po自《幹什麼網摘》,原文網路連結http://share.flog.cc/post/8649193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