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凱弘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歷經五年研究,荷蘭研究團隊成功在培養基中製造出可食用的人造肉。(圖片來源:胡慕情))
新聞報導
世界第一塊實驗室製造的牛肉漢堡誕生了。擔任營養師的澳洲籍漢妮‧陸斯勒(Hanni Ruetzler)和美國記者喬許‧項瓦德(Josh Schonwald)公開試吃這項新發明,重點在人造肉的口感。兩人覺得人造肉跟真肉幾乎一樣,只是吃起來似乎少點風味。
科學家認為改善風味不是個困難的問題。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生物技術執行長史迪格.歐姆厚特(Stig Omholt)表示,「味道是最不重要的問題」,只要調整人造肉成分即可。他肯定這場品嚐會,因為可以吸引公眾注意力及投資者挹注資金。
領導這個研究計畫的科學家馬克.波斯特(Mark Post)在荷蘭垂克大學的團隊,開發漢堡肉已超過5年,他希望實驗室的肉品最終可用來對抗全球暖化帶來的缺糧問題。但要能達到餵養全球人口的目標,至少還需要10年、甚至20年。
專家說新生產肉品的方法,既要滿足不斷增長的肉食需求,但又不會讓資源逐漸枯竭。聯合國農糧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預測,到2050年,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買得起肉,到時候全球肉類消費量將會增加1倍。
Google的共同創辦人謝蓋.布林(Sergey Brin)出資了25萬歐元(約?330,00美元)在此計畫,出發點是對動物權的關注。
善待動物組織(PETA)表示支持實驗室肉品發展計劃。PETA總裁兼共同創辦人英格麗.紐柯克(Ingrid Newkirk)說:「我們不去屠殺成千上萬的動物,只須利用一些細胞就可以製作漢堡或肋排了。」
如果該項計畫生產的肉品要上市,那麼國家糧食局可能需要證明實驗室製造的肉品是安全的,因為此事無先例可循。有專家說,官員也許將會對製造實驗室肉品的過程加以規範,如同他們管理啤酒和酒類產品製程一樣。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人造漢堡肉被新聞媒體譏為試管牛肉,因為製造過程中實驗團隊從有機飼養的牛肩肉取出細胞,放入培養液中培養成肌肉組織,之後做成像漢堡肉餅的形狀。
整過程涉及到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將生物組織及細胞與生物體分離,之後置入維持細胞生長的培養基中,主要是細胞培養液。細胞培養液具備兩種功能,一是維持適合細胞生理環境,包括酸鹼值和滲透壓,都要符合細胞可適應的條件;另外是提供細胞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08/05倫敦訊/記者Maria Cheng
延伸學習:
細胞培養
吳燦輝(民92)以動物細胞系統大量製造活性蛋白質,教育部顧問室「生物技術科技教育改進計畫」之後基因體時代之生物技術,157-172。
原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nsc.gov.tw/zh-tw/Feature/C/140/1/10/9/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