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裕民 | 經濟日報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最新研究認為,氣溫持續升高將可能導致暴力行為增加。(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世界越來越熱,人的脾氣也越大嗎?最新大型科學研究報告顯示,氣溫上升的確可能提高人類暴力犯罪及戰爭的機率。
該研究2013年8月刊登在《科學》(Science)權威期刊。主要研究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者索羅門‧謝恩(Solomon Hsiang)指出,研究結果證實:「當氣候越熱,人們就越有可能出現攻擊他人的行為。」
謝恩為了驗證氣溫與衝突行為的關聯,翻閱幾十起帝國的崩落歷史、15起犯罪與侵犯行為紀錄,以及30起戰爭、民族內戰。
謝恩指出,實驗室溫度越高,警察越容易扣下板機。另一項研究指出,棒球投手在炎熱的天氣看到隊友被對手的球擊中身體,越可能採取報復行為。馬雅文明的衰落,時間點正巧也落在1,200年前的大乾旱。
共同作者、柏克萊經濟學者愛德華‧米奎爾(Edward Miguel)表示,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結論。若氣候變遷的態勢不變,21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可能會再攀升華氏3.6度(華氏1度=攝氏5/9度),非洲發生戰爭的風險可能增加40%至50%。
這群經濟學家的研究歸納出一項公式,用來預測極端氣候可能引發暴力事件的風險機率。根據這個公式,位處熱帶、戰亂頻仍的非洲,平均每上升華氏1度,就有11%到14%的機率發生叛亂與內戰。美國平均溫度每上升華氏5.4度,暴力犯罪風險會飆升2%到4%。
刊登於當期《科學》的另一篇分析研究也指出,根據目前暖化的速度,北美與歐亞大陸氣溫將在西元2065年前再增加5.4度。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布萊德‧布希曼(Brad Bushman)專門研究氣溫與犯罪的關係,他提出不同解讀,認為或許人類的衝動行為會與炎熱的天氣有關係,但天氣越熱同樣可能使人發懶。進一步檢測這些人的心跳與生理反應,確實會因為高溫而導致刺激,但不能夠證明高溫跟衝動的情緒與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美國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約書亞‧高斯坦(Joshua Goldstein)認為,即便溫度越高越可能脾氣壞,但這也只是釀成衝突行為的因素之一而已。
國內曾有人研究天氣與自殺的關係,研究者以東台灣3個族群的自殺樣本作研究,發現非暴力型自殺受到天氣影響高於暴力型。這項研究間接佐證了暴力行為和氣溫、天氣不具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鄧博仁(民94),天氣與自殺:東台灣病例對照研究,臺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Scheffran, J. and A. Battaglini (2011). Climate and conflicts: the security risks of global warmi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1(1), 27-39.
原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nsc.gov.tw/zh-tw/Feature/C/0/18/10/1/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