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交流,陳家銘拍攝)

 

  近年來公民新聞蓬勃,與主流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互補或競爭關係,又會不會帶動台灣新聞朝向更專業的新聞表現,一直都備受公民期待。本次調查報導工作訪,特別在最後一場安排公民記者與主流媒體人員彼此對談,也激發彼此對相關議題的深度討論。

 

  TVBS邱副總監首先表示,身為媒體從業人員,記者並不會排斥公民新聞。但針對陳順孝老師提到的,公民新聞無助導正新聞亂象這點,面對公民新聞的公信力問題,公民記者是否需要負責新聞、社會責任?世界公民報陳記者回應,網路具有自我澄清的功能,公民記者的職責就是將資訊放上去。公民新聞的存在,就是在這個民主社會呈現多元討論的一種方式。

 

  資深講師陳小姐質疑,主流媒體是否有確實做到Proof checking的程序?而在太陽花學運中,香港的媒體轉載的大多是學生論壇內的新聞,而並非台灣的主流媒體,由此反思現在的台灣記者。TVBS邱副總監回應,Proof checking分為兩種,第一為單純的新聞事件,像是一般的行程等,就不會特地的做驗證;第二就是踢爆、揭露、社會不公等新聞,在時間上就會用較長的時間反覆檢驗。因人力等問題無法去確認每條新聞,但面對有重大責任的新聞事件,絕對會做好Proof checking的義務。

 

  世界公民報陳記者說,公民記者在現場的衝動,可能源自於他對議題的了解,以及本身的立場。公民記者對於新聞專業的掌握或許沒有主流媒體多,但是他認為,在傳播內容上是能夠補充主流媒體的不足。中國時報陳姓記者回應,針對主流媒體傲慢的話題,她認為在社運現場,記者所遭受的待遇和公民記者是非常不同的。因為媒體的結構性和體制,使得記者的工作時間被壓縮,其新聞搜索的可能性也減少。他認同公民新聞能補足被結構框架束縛的主流媒體,且強調雙方絕對沒有互看不爽。

 

  TVBS邱副總監則表示,以許多國家的例子,許多公民新聞在報導後,主流媒體也會跟進。人力、物力和組織的不同,兩者之間互相分工是很好的發展。在民主社會中,讀者會有不同的選擇和角度。他更強調,受訪者對主流媒體的記者理當有一定的尊重。

 

  輔仁大學許同學表示,在學運中其實能明顯看出群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但壓力源自於對主流媒體的無力感,使得他們產生一種相對性的反抗。而網路的自我澄清機制,的確能很快的制止謠言的擴散。師範大學蔡同學則說,面對新聞結構的問題,我們應該培養基本的媒體素養。而資料新聞學其實就是另類的懶人包,能夠幫助民眾快速了解新聞。

 

(左為陳順孝,右為胡元輝,陳家銘拍攝)

  陳順孝教授針對現場觀眾的發言首先回應,懶人包「化繁為簡、深入簡出」的概念是每篇報導的核心。但最重要的還是新聞內容,並非排版上的美觀。從懶人包的結構來看,它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面對公民記者的問題,他則表示,公民記者中的老鼠屎,的確容易產生一些現實中的紛爭,所以期望日後有公民記者公約,產生自我約束的功能。而傳統媒體、公民記者、受訪單位,能重新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尤其在這個新舊媒體交互的關鍵期,傳統媒體和公民記者的權益不能被犧牲。

 

  羅世宏教授表示,公民記者和主流媒體雖然角色不同,但皆是訴求公共利益,兩者是有合作的空間和必要性,這遠遠大於雙方的矛盾點。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所有人都理當有捍衛對方人身安全的共識,且與以基本的尊重。

 

  胡元輝教授則說,公民記者要取得大眾的信任,的確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公民媒體、獨立媒體、草根媒體、社區媒體、學生媒體等,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產業中的一環,影響力也逐漸跨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