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正在舉辦「第十八屆兩岸新聞報導獎」,依其目的為「鼓勵對兩岸暨臺港澳關係之報導,提升新聞品質,以增進國際及民眾對兩岸暨臺港澳互動與發展現況之認識」,電視、廣播、報紙、雜誌,以及公民媒體皆可參加,另外還增設平面新聞攝影獎,此新聞獎為暨2001年停辦的「新聞金鼎獎」后,由政府設置最具有官方色彩的新聞獎。

  若觀察本屆兩岸新聞報導獎的入圍名單便可發現,服膺政府兩岸政令的媒體,較容易獲得此獎殊榮。顯示出,官辦的兩岸新聞報導獎重要目的之一,恐怕是以宣傳兩岸政令之報導為依歸。

  這也讓諸多新聞人疑慮,過去許多新聞獎設立是為政令宣導,而有不顧新聞專業的問題。諸如具半官方色彩的「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入圍或得獎的新聞報導作品,過去常有刻意避開敏感政治問題的傾向。
 就新聞專業意理的教育之下,台灣新聞界與西方新聞業相同,總希冀訓練出來的記者不但能夠中立、客觀又詳實,尚應能針貶國政時局,扮演監督批判政府的角色。

  但如果表彰新聞表現的新聞獎都不能公正客觀,或者「遇到政治就轉彎」,那麼又如何能鼓舞線上新聞記者,做好守望、監督,甚至警示環境的第四權角色呢?

  還好在環境丕變,自由風氣的動帶下,影響了新聞獎的發展,除了官辦或半官方的新聞獎之外,民間企業組織設置的新聞獎,如「吳舜文新聞獎」,政治包袱相對較小,也較能提升新聞獎表彰新聞專業的功能。然而就以吳舜文新聞獎來說,該獎在過去街設置有「新聞評論獎」,惟從第廿六屆開始,即取消該獎項,直到今年廿八屆。最後一個得到新聞評論獎,是2011年第廿五屆聯合報黃年的作品—「統一論」與「連結論」。由此可見,在官辦新聞獎之外,由民間出資的新聞獎也仍有不夠自由或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相對的,要看到這類新聞獎評選出反應新聞專業價值的作品,實際上仍有許多努力空間。

  晚近卓越新聞獎的設立,則是另一個備受新聞界期待的新聞獎項。卓越新聞獎創立自2002年,由民間新聞學術與專業人士所共同成立。觀察今年卓越新聞獎的獎項,除「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外,共有十四個獎項,橫跨平面、廣播、電視三大媒材,內容計有即時、專題、調查、國際、攝影、新聞節目與每日新聞,以及新聞評論等獎項。相對於既有獎項,是以實際新聞工作之內容為依歸,而設置的新聞獎,從而,它凸顯了幾個特殊的獎項,如調查報導、新聞節目,甚至新聞評論等獎項,皆有鼓勵特殊新聞文類與新聞工作者,擺脫傳統新聞獎的味道。這樣一來,不靠攏媒體組織,獨立報導新聞的獨立記者,就有較大機會出線而得獎。

 

新聞獎反應產業變遷

  談到新聞獎,不能不談到近年來網路及公民媒體的興起,對傳統新聞業所帶來的衝擊。這個衝擊,影響層面含括了報紙、雜誌、廣告與電視,亦對於所謂新聞專業意理,帶來了更多新意與創意。比如,新聞報導的立即性、正確性、草根性等,皆是公民新聞媒體,可以表現出來,比傳統新聞媒體要突出之處。由此,由公共電視設置的「PeoPo 公民新聞獎」,便因應而起,且已舉辦了八屆(2007-至今),獎項主要有兩項,「新聞專題組」與「短片報導組」。可見,此新聞獎是以公民之新聞動態影片為給獎對象。從2013年給獎標準來看,公共性佔50%,新聞性佔30%,技術性佔20% 來看,更強調在公民新聞中,即時與公眾參與的重要性。

  從官方(半官方)新聞獎、企業新聞獎,民間新聞獎,再到公民新聞獎。台灣新聞獎的發展,一路以來,可說是見證了台灣新聞媒體與政治環境的動態變化。新聞獎本為鼓勵並獎勵專業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表現,不僅是用新聞來表現自己專業表現,同時以專業新聞來善盡第四權的角色,守望、警示和監督政府政策。儘管這工作說得簡單,實則不易,特別是在整個產業大環境日益艱辛困窘之際,新聞傳播工作不在是一種高薪、備受敬重的職業,因此,當新聞從業人員若能夠做出一則則好新聞,必然是克服許多困難而來,這依賴的不僅是熱情、理想,也是一種是新聞專業的認同。因此,無論是否得到新聞獎,皆是「公」德一件。當然,假若得到新聞獎,那也是社會對記者追求專業的一種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