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考慮、有所保留

 

  但是,對今天的自照生產者,蒙田還有一項提示。蒙田說,他的隨筆自我寫照,從生活中取材,在社會的風俗習慣所能接受的最大範圍內,將自己的自然本色、自己的各種短處,不加粉飾,如實托出。蒙田接著指出,他說現今世上仍然有一些民族生活在大自然的原始法則下,享受美妙的自由,如果他也是這些民族的一份子,「我可以肯定告訴你,我一定會將我的全部面貌赤裸裸的呈現出來」。蒙田既然不是這種民族成員,當然他就不可能毫無保留地赤裸裸呈現自己。

 

  我們於此看到蒙田的兩項關於「自照」發佈的守則提示:要有所考慮,要有所保留。

 

  今天,互聯網絡上的You Tub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等等社交網,泛濫?毫無「考慮」的訊息發佈(格林所說的「數位腹瀉」),充斥?毫無「保留」的赤裸裸的「自照」(Le petit Robert 收錄為新詞的selfie) ,情況遠非蒙田所能想像,但是,這同樣也不是活在今天的我們所能意料得到的。今天,我們的共識是:互聯網絡在空前深遠廣泛的層面上改造了我們的生活,而這些社交媒體的博客行為和自照的傳播,同時也在 改變媒介的生態環境和操作形態,事實上,它們已是媒介環境的構成部份。面對當前的百態紛呈的媒體行為,我們同樣需要進行百般的思考,重新調整和審視傳媒行業的守則(蒙田所說的「有所考慮」、「有所保留」的界線)。

 

  如果蒙田活在今天,我們相信,他面對在21世紀人類生活中佔據這樣支配性地位的媒介現像,不會無所感觸,我們幾可肯定,他的第一百零八篇隨筆,題目就是:「論媒介」。我們不知道,他會從那些角度入手,但我們可以猜測得到,他對以下的這些現象肯定會有他的「嘗試性」的看法:

 

  互聯網絡年代的媒介生態環境,「速度」支配 一切,而速度永遠是「有所考慮」和「有所保留」的對立面。媒介環境的競爭形態,在新科技的不可克制的速度驅動下,好的會做得更好,「壞」的會做得更「壞」,我們似乎並沒有選擇的的餘地。

 

  媒介的運作理念,特別是新聞媒介的運作理念,是以事實為依據,或以探求真實為目的,這是自有媒介以來即為我們所信奉的教科書守則。然而,罕有人會以為這確實是媒介運作的其實情況。「當事成為訛傳的時侯,一定刊登訛傳」,這是出版人的訓令(這一有名的「典故」出處,往後再談)。蒙田的思考告訴我們,就算我們用意良好,發表我們認為是肯定的結論,這仍然是一己的意見,確立真理,談何容易。但在另一方面,謊言則只有一種情況:謊言就是謊言。當前的媒介作業,謊言的發佈,徬彿已成慣性,這些謊言甚至沒有經過「事實變成訛傳」的階段,因為打從開始,它們就是?造出來的虛假故事。這些媒介從業員的道德和操守考慮,蒙田可能像我們一樣的迷惑不解。

 

  言論自由、公共利益,這是媒介奉行和捍衛的神聖原則,人們從無異議。同樣,在民主的社會內,個人私隱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經常發生的是,當個人私隱受到無情的踐踏時,公共利益往往是開脫的藉口。在媒介的領域內,這些事例幾乎無日無之。過去,我們從未能妥善處理這個矛盾,今後也可能不會找到妥善處理的方法,但這不等於說,我們就此放棄對這一恆常的媒介困境思考和反省。

 

  面對這些課題,我們不知道蒙田會有些甚麼想法。但是,蒙田是蒙田,21世紀的我們是我們,思考的責任仍得落在我們的身上。有所參攷的是,每一個媒介生態環境內的人,不管是經營者,運作者,消費者,觀賞者,都可以從蒙田那裹借取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我們每天都可以做一點思考工作,做一點認識自已的工作,從自照中也同時照出人類的條件,為自己找出更合理的、更有人情世故的生活環境和媒介生態條件。也許這就是《蒙田隨筆》或者蒙田「自照」今天能帶給我們的啟示。(全文完)

 

註:
《蒙田隨筆》早有中譯本,資料可於網上找到。英語譯本,目前最普及的相信是企鵝出版社(Penguin Books)1987年由英國著名學者M.A. Screech翻釋的 Montaigne: The Complete a Essays. 英國女作家 Sarah Bakewell 於2010年出版的《生活之道:通過一個問題和二十個賞試的答案看蒙田的生平》 (How to Live: A life of Montaigne in one question and twenty attempts at an answer) 則是近年個備受好評的一本談論蒙田的著作,有論者指出,Bakewell 可能是第一個將蒙田比喻為現代「博客」的人。本文關於蒙田生平資料的部分基本取材自上述的Screech 和Bakewell 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