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時健 | 交通大學傳播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核能的使用與否,在面對氣候變遷問題時顯得更加複雜和棘手(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四位世界頂尖的氣候科學家表示,風能與太陽能尚不足以減緩全球暖化速度,他們要求環保人士支持安全核電,因為這是唯一減少化石燃料污染之道。
不斷警告民眾氣候變遷危機的四位重量級科學家,給全球幾大環保運動團體與政治人物發了封電子信,期望他們嚴肅思考核電用來對抗氣候變遷的必要性。
環保人士都同意暖化對生態與人類的威脅,但他們多數反對核電,堅信再生能源將足供全球能源需求。但該封專家信指出,「這不可能」。因為再生能源成長有限,這些清潔的電力尚無法滿足全球所需。而且隨著暖化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快,我們已沒有空間放棄現有足以減少溫室氣體的科技。
四位在該信署名的科學家,分別是前美國太空總署首席科學家韓森(James Hansen)、卡內基協會的卡德拉(Ken Caldeira)、麻州科技協會的伊曼紐(Kerry Emanuel),以及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的偉格力(Tom Wigley)。他們都是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的專家,韓森去年還因在白宮前的環保示威遭警察逮捕。
伊曼紐指出,署名的科學家並不反對再生能源,但希望環保人士認清,他們的主張不可能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森也表示,環保人士支持的風能、太陽能之類的再生能源其實緩不濟急。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3%,主因是中國的碳排放量大增,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全球第一,美國居次。大多數的氣候專家認為,過去六十年來化石燃料污染推升了全球均溫,因此人類必須斷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更加極端的氣候災害。
信中還說,「時間無多,我們必須嚴肅面對全球暖化威脅,考慮採用安全核電。」
具影響力的環保團體天然資源保衛協會(NRDC)對此警告,「要解決氣候災變,核電絕不是萬靈丹。」該團體主席班內克(France Beinecke)在一篇聲明中表示,核災只是核電的壞處之一,核廢料處置與核原料安全都是問題。她說:「比較好的辦法是盡可能利用現有電廠,並投資高效率的再生能源。」
科學家雖然承認核電有風險,當今的核電廠也非完美無缺,但認為極端氣候加劇的風險更大。
哈佛大學的能源專家安索拉貝希(Stephen Ansolabehere)教授認為,核電在環保運動中有高度爭議,四位專家的信有助於刺激公眾思考,這是氣候變遷帶給環保行動的兩難。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氣候變遷是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改變所造成。涉及的人為因素,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過去的氣象模擬研究,科學家認定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全球暖化並引起氣候變遷的主因。因此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減緩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加劇的主要對策。為了克服發電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科學家主張應發展低碳發電來取代高碳排放的火力發電。臺灣的情形,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4%,這凸顯臺灣急需發展低碳發電,核電是一個選項,特別是在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的情況下,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紹臣指出「核電是必要的毒藥」,藉此來解決臺灣必須快速減碳的需求。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核電對遏止全球暖化沒有幫助。2007年應邀來臺演講的日本核能資料情報室代表伴英幸指出,核電廠必須定期停機檢修,因此需要火力發電廠來維持供電,然而核電風險是人類不可承受的。(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李名揚(民97),核能新思維,科學人,76,78~85。
WGI AR5給決策者摘要重點編譯
http://tccip.ncdr.nat.gov.tw/AR5/
面對IPCC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國科會TCCIP計畫團隊的說明
http://tccip.ncdr.nat.gov.tw/AR5/
中研院劉紹臣:核能是「必要毒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286832.shtml
日本核能政策與市民的反對運用
http://www.tepu.org.tw/wp-content/uploads/2010/09/2010nnaf_topic3-1_Hideyuki%20BAN.pdf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