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你還在社群媒體上看新聞嗎?
儘管正逢9合1大選,10月、11月的台灣綜合類新聞媒體粉絲專頁,一如9月粉絲成長低迷情形,排名變動少、粉絲數成長也少。以PEW在2014年對美國的調查,半數FB用戶會在上面看新聞,但FB演算法不斷改變、由桌機向行動載具移動的趨勢變化極快,使用者行為變化之大,年頭年尾可能完全不同。這是一般通稱「新媒體」(包括社群平台、行動載具)的特徵。
位於哈佛的新聞研究專業網站尼曼實驗室(NiemanLab.org),目前正連續刊出學界、業界人物對2015年新聞業的預測,其中目前服務於數位有線媒體Fusion的薩孟(Felix Salmon)預測,新的一年,依賴FB作為主要流量來源的網站將大難臨頭。他的理由是:已經是行動端用戶、行動端廣告為主,演算法不斷調整下,FB現在塗鴉牆上只剩下個人用戶貼文與廣告兩種東西,在行動載具的使用環境下,帶有外部連結的東西,除非是原生、有頂尖的吸引力,才能通過演算法的考驗留在牆上,其他試圖導引到外部網站的貼文,對演算法而言都是個屁(他用的原文是shit,不是我愛講髒話)。
我在今年初的一篇論文中,就曾經說,演算法調整是完全掌握在FB手中的,沒有什麼網路民主可言,現在免費搭這個平台的便車拓展閱聽人,將來遲早會被趕下車。當然不能因此就以「科技變化快,反正追不上,不如以不變應萬變,內容好就好」這種心態當藉口。
如果由FB來的流量減少,行動端的閱讀就靠app。這方面的問題是:大媒體自然有資源量身打造自己的app,中、小媒體怎麼辦?當新聞讀者的載具上滿是各個媒體的app,豈不又回到比誰招牌大的時代?目前尚未有足以產生影響力的新聞集成app(例如Flipboard),中、小媒體的社群經營將更加艱苦。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新聞媒體在社群平台上主要對手不是彼此競爭,各式各樣的內容供應者、廣告、用戶原生內容(UGC),才是更強的對手。新聞是與各種搞笑圖文影片、雞湯文、洋?文放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用戶並不會特別意識到他在看的是不是新聞。各媒體的編編們,也試圖將自家新聞包裝得不像傳統定義下的新聞,甚至根本從寫作階段就進行改造。新聞定義的變化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抬出專業倫理教條、專業菁英身段就能解決抵擋的。新聞工作者不如重新思考如何運用新媒體這個工具的特性,來達成當初投身這項工作的目標。
分析:
1.壹週刊11月擠下ETtoday,壹傳媒在台灣的兩個主要媒體自此包辦前兩名,其中蘋果正在辦活動衝200萬粉絲數大關,壹週刊也快逼近百萬。美國報業龍頭紐時主專頁粉絲893萬、網路新聞龍頭The Huffington Post也不過466萬。
2.關鍵評論網排名不斷上升,超越udn.com,逼近前10名。作為不搞裸體加屍體、不做藍綠大亂鬥、不滑進去也不搞援交的評論型網站,關鍵評論網在社群平台的成績,可以讓大家看到:除了無下限的小編路線,還是有別的路可以走。至於自矜氣質路線的udn.com,其實這兩個月貼文風格明顯也在求變,不過還沒看到效果。
3.成長超過1成的媒體數,兩個月各只有4家,風傳媒、獨立評論是唯二連續兩個月成長超過1成的媒體;又,除了10月的關鍵評論網,所有成長超過1成的媒體,都來自後段班,排名最高是10月排29名的TVBS。原因除了用戶新聞使用習慣外,不是說前段班的社群經營已經不在乎粉絲數,而是想衝衝不上、買粉又怕被FB告,只能憑真本事的結果。
4.前10名媒體的FB佔網站流量來源比,除了自由時報在11月上升,其他全部下降。
本月半岔開話題:
去年(2013)11月起開始進行的這項統計分析,雖然終於難以避免在本月開始用到新媒體一詞,但新媒體、舊媒體這種二元對立的理解方式並不理想,隨後將在年度分析中,藉The Newsroom這部影集的完結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