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左起鍾起惠教授、主持人張錦華教授、胡元輝教授)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個主辦單位一同於1月9日在台大新聞所會議室舉辦「調查報導-議題設定與倫理分際」座談會,現場也邀請到卓新獎調查報導獎得主、學術界、業界及獨立導演等各領域的優秀人才齊聚一堂和參與的來賓、同學們一同討論,究竟在調查報導中我們可以從裡面知道些什麼?又可以發現些什麼來改變我們現在的社會。

 

  今年(2014)的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再度從缺,這是自2011年以來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新增電視、平面兩項調查報導獎項以來,第三度從缺。除了繼續顯示調查報導是所有新聞文類中,最具難度的一類。而這個難度不僅是因為調查報導的議題難找,或者重要消息來源和證據難尋。從本次卓越新聞獎的平面類調查報導獎的從缺理由中可以發現,還引發同業間對於調查報導之採訪技巧所牽涉之相關倫理議題的討論(相關討論可以參見本屆〈評審實錄〉,連結https://feja.org.tw/modules/news001/article.php?storyid=198)。

 

  主持人張錦華教授開場時表示,調查報導獎於2011年正式成立該獎項,也是許多新聞從業人員所追求的最耀眼的星星,但它的價值不單純只是獎項而已,是為了要調查事實的真相與抵抗權勢來,藉此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真實報導價值。因此本次特地邀請學界與實務界關心調查報導的來賓,共同討論究竟如何定義調查報導,在實行調查報導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涉及倫理價值問題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實務上如何可行?等等問題。

 

胡元輝:調查報導直接影響民主的品質


(胡元輝教授)

      首先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胡元輝老師拉開討論的序幕,透過從業界到學界的專業與在場所有與會者一同分享,通常新聞工作者都會把調查報導當作是最高目標,為什麼會是最高目標?因為調查報導「會對於民主的品質有非常立即而正面的影響」,好的調查報導會對於不良的企業或政府產生非常的壓力,甚至造成政策上的改變。既然調查報導這麼重要,那麼社會對於調查報導的品質要求也就會非常高的標準。

 

  胡元輝認為調查報導是需要專業與專注,它不僅是要Working Hard更需要注意到新聞倫理。身為一位記者,除了要有懷疑的心之外,更要去考察驗證,需要有足夠的證據與文件才能發布報導,從美國普立茲獎榮獲調查報導獎的採訪個案來看,胡元輝發現得主幾乎沒有使用匿名採訪的方式進行。因此他認為,調查報導是要去揭發外人所不知道的真相,帶來的影響衝擊也是全面的,對於調查報導過程所使用的採訪手段也往往都被賦予更高的要求和倫理標準。

 

李惠仁:為調查,不惜與消息來源破壞關係

(李惠仁先生)

      近年來以調查和紀錄片為名的李惠仁,因為一連串針對農委會的調查報導,他自嘲已經是官員來電拒接的黑名單。從電視台記者到現在為獨立記者、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覺得在選擇新聞題材會自問自己是在找尋什麼樣的價值。例如會選擇禽流感題材是從Breaking News開始,在採訪過程有越來越多引起他好奇的地方,最後一路追蹤後製作成一個約3分鐘的專題報導,但電視台沒有辦法播出。李惠仁當時還被告知,目前沒有相關的新聞熱點。這段經歷讓李惠仁開始認真思考必須要做好調查工作,可能需要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後來,獨立調查果然也讓他挖掘出不同於外界想像的內容。

 

  李惠仁特別,有些記者很害怕破壞與消息來源的關係,但是根據他自己的經驗,他認為唯有破壞舊的關係,才會有新的關係進來,也就是這樣有越來越多人跟他爆料,讓他在進行調查報導過程中有源源不絕的線索,最後完成了作品、戳破農委會隱匿禽流感疫情的謊言。

蕭富元:匿名採訪完後,再告知並讓受訪者表達意見

(蕭富元女士)

     天下雜誌的總主筆蕭富元女士指出,在調查報導新聞獎從缺後,天下內部曾經開了一個檢討會,針對調查報導的倫理問題以及應有的作為有過一番討論。她認為基本上調查報導就是一種態度,一種做專業新聞的態度,這是與公眾利益有關係的,特別是對於政府、企業與犯罪這三類,或許它會因為其他力量而被隱藏起來,甚至沒有文件可以證明,但是透過抽絲剝繭的方式去挖出背後的故事,也能漸漸抽出事情的真相。

 

  但蕭富元也認為,當記者本身匿名採訪完後,回到新聞中心需要再致電給受訪者,告知自己本身是記者,溝通清楚避免誤會。但在自曝身分時也要注意,拿捏分寸,避免後續有什麼問題發生。也因此,在新聞倫理上有時也要拿捏好。

 

梁玉芳:新聞採訪都是出於好奇心

(梁玉芳女士)

 曾經多次獲得卓越新聞獎肯定的梁玉芳,她自述在進行新聞採訪時從來不會設想自己在做什麼樣類型的報導,也是出於一個好奇心。而有關調查報導的定義,根據梁玉芳自己蒐集資料歸納發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除了前述定義之外,有人說一定是要揭弊的或者發現一個大家從來不知道的事情。許多人也多會有共識,認為調查報導必須經歷很多煎熬,更是辛苦的過程。因此調查報導獎從缺,難免會讓這些同樣感到遺憾。但她個人覺得,報導好作品本來是辛苦的,如果作品得獎是額外的獎勵,得不得獎有時也有運氣成分。

 

    不過針對當天頒獎、致詞的評審代表的眾多意見,她特別針對一點提出來討論,她認為當天評審代表詬病有人是為獎而做新聞,但梁玉芳以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角度反問,寫報導來追求獎勵的肯定不是應該的嗎?話鋒一轉,梁玉芳覺得調查報導很難,所以顯得更珍貴。「有時候開始調查,不知道你的路會引領你走向哪裡」,這些都是會有的風險。

 

 

蔡崇隆:做調查報導時一定要一直保持好奇心

(蔡崇隆先生)

     而紀錄片導演蔡崇隆先生則表示,現在的記者往往為了追求獨家而拼命追蹤,但蔡崇隆並不認為,因為追蹤的目的是為了要把事件的發生緣由弄清楚,並挖掘事實的真相,就連以前發生過的議題也可以重新挖掘。因為有時候某些議題被知道,但卻沒有完全被揭露,所以這類議題就可能透過調查來進一步深入新聞議題,也往往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所以蔡崇隆認為,在做調查報導時一定要一直保持好奇心,這樣才會讓新聞有所深入和發展。至於報導的價值是否需要去探究,身為調查報導的工作者或許能做的是揭露某些問題挖掘,以追求事情的真相。但蔡崇隆提醒,記者千萬不要把自己化身為社會導師,他認為那並不屬於記者該成為的人。但對於年輕的媒體工作者,蔡崇隆先生也提醒要懂得謙虛,這才會進步。

鍾起惠:調查報導可分紀錄式、詮釋、起訴書式三種

 

    與談人分享完後,最後由本屆卓越新聞獎平面新聞評審召集人鍾起惠教授總結,鍾老師首先分享了什麼是調查式的報導,他認為台灣對調查報導可能探究不深,但以西方世界來講,調查報導最長的時間可以拉長到2年以上,而台灣大多數都在2到3個月之間,而這樣的時間長度,其實也比較難去深入探究真正問題的所在。但礙於現實面考量,沒辦法將時間拉長是相當可惜的。

 

  而今天所談論的關於調查報導的新聞倫理這塊,鍾起惠認為是屬於一種可辨證的問題。因為新聞身為第四權,本來就有義務要揭發不正義的事情,但在揭發前所作的採訪工作,方法是否正確。在當時的情境下,不論對、錯,每位記者也都需要注意。對於現在新聞常有的專題,鍾起惠老師也認為它就像是一個媒體包裝的新聞,也不見得會與公眾利益相關,也不能與調查報導相提並論,調查報導需要更全面且更具深度的文件能夠證明,採訪只能是輔助調查報導的其中一項。

 

  而針對調查報導該如何執行,鍾老師也提出了三種方式,分別是:紀錄式、詮釋、起訴書式,三種方式各有不同的調查方式,但也不能忘記調查報導它最重要的是製作的目的與揭露真相才能讓調查報導更具意義。

 


註一:今年度的平面類調查報導獎是繼2011年(平面類)、2013年(電視類)之後第三度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