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家榕|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就如同其他在近年興起的報章雜誌,《全球政治評論全文資料庫》(World Politics Review)的創立(以下簡稱《全球政治評論》),主要是因為傳統媒體已無法滿足創辦人Hampton Stephens的需求。他表示,「我曾想要在報紙裡投稿社論,但我卻發現,沒有一家報紙裡有國際新聞評論的版面。」

  於是,Stephens在2006年創立了《全球政治評論全文資料庫》,致力於提供國際事務的資訊與分析,替國際事務相關的專家學者,提供其工作所須的重要資訊。

  創立初期,他除了親筆撰寫《全球政治評論》的文章,也會邀請過去的同事與同學參與撰寫。從2007年開始,為了讓這個剛起步的資料庫能夠轉型為更成熟的商業模式,Stephens開始提供每個專欄100美元的稿費。「我們成功吸引到許多投稿者。這也證實了我的想法,現有的報章雜誌極度缺乏發表專業分析文章的管道。」

  然而,要成功並非易事。Stephens曾形容自己「極為天真」,在經濟大衰退橫掃全國報業之前,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報業主管,都深信可以僅僅透過出售廣告而獲利。事實上,網路上大量文章壓低了廣告費率,只有規模夠大的網站才足以平衡收支。雖然全球政治評論的讀者不斷增加,但以目前的訪問量根本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更毋須談獲利。

  因此,為了增加營收,Stephens計畫採用「付費牆」制度,讀者需要付費才能閱讀文章。

      Stephens深知「付費牆」會使得資料庫的行銷變得更加困難,因此他嘗試使用多元管道的付費訂閱服務。不同於《紐約時報》的計量付費,讓用戶在限定數量之內免費觀看內容,「我們的訪問量主要來自搜尋引擎,我們希望讀者先看到一部分的文章,他們從Google點進去時可以看到完整文章,但讀者若想要連結其他文章時,就會跳到需要付費的頁面。」

  除了Google之外,這同樣適用於Facebook和Twitter。網路上閱讀文章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Stephens認為,「人們會濫用網路的便利,他們會在Twitter上追蹤我們,是為了免費觀看文章,但現在,他們必須面臨選擇。」

  和較為大眾化的《紐約時報》相比,《全球政治評論》的主要客戶族群為各領域的國際事務工作者,如受雇於學術機構、非營利組織的學者與專家等。因此,此類大型機構是相當重要的潛在客戶。

  目前《全球政治評論》有60%的營收來自大型機構的訂閱,其餘才是個人訂閱。在2010年末,Stephens與EBSCO合作,由EBSCO負責《全球政治評論》的行銷。EBSCO是一家大型資訊服務集團,主要販售電子學術期刊或其他電子出版品給各大學、公司、政府或非營利組織。Stephens強調,「他們有銷售的能力,我們的合作可以讓《全球政治評論》專職產出文章,我們一起投資,也一起分享利潤。」

  這次的合作讓《全球政治評論》的訂閱大幅增加,舉例而言,美國國務院為四萬五千名員工訂閱文章,成為《全球政治評論》的最大客戶。但為了讓公司不至於但過度依賴單一客戶,Stephens也開始積極拓展其他訂閱戶。他解釋,「如果我發送一條最新頭條,EBSCO會將它傳遞出去,但大多數時候他們只傳給既有客戶,並不會銷售給其他非EBSCO的客戶。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也讓我們無法觸及其他較小的機構。」也因此全球政治評論亦開始積極與美國及英國的小型NGO和非營利組織簽約。

  除了小型機構外,Stephens也致力於爭取個人訂閱者。他的目標是希望這些訂閱者可以佔全部訂閱的50%。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試圖分析主要客戶的來源,以及這些客戶所需的資訊。「我們的對象是對此領域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像是政策制定者、跨國企業的風險分析師,或是教學及做研究的學者。雖然也有少數訂閱者本身的工作與國際事務毫無關聯,但只是少數例外。」

  Stephens強調,《全球政治評論》在某種程度上是介於大眾化刊物(如:經濟學人雜誌)和國際事務季刊之間。「儘管有些大眾化刊物的讀者可以讀懂我們的內容,但我們假設全球政治評論的讀者都有些基本的專業知識。我們試著結合主流雜誌的短文章,及有深度思想的學術期刊內容,每天透過網站發表。」

  《全球政治評論》一直都有很穩定的投稿人數,大約有一百人每年投稿超過一次。「我們採取以件計酬的方式,公司與他們之間沒有特別訂定長久的合約」,這些投稿者都有全職工作,他們投稿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可以觸及到更多讀者,因此Stephens只需要付小部分的酬勞,就可以得到高品質的文章。他表示,「我敢說,如果你把我們的花費與其他刊物比較,我們是非常有利的。我們花這樣的金錢產出如此高品質的文章是非常划算的。」

  同時,也因為《全球政治評論》不只著重於與美國相關的事務,讓這個網站對於投稿者和讀者來說,都很具吸引力。以資料上來看,約有超過半數的網站訪問量是來自美國本土之外,而從訂戶方看亦是如此,約50至60%的訂戶來自非美國地區,僅有40至50%的訂戶來自美國。這讓《全球政治評論》有機會將目標觸及到國外的非營利組織和其他機構,也有助於增加收益。

  雖然網站還沒正式獲利,但Stephens 希望能在今年轉虧為盈。Stephens目前最關心的則是,當《全球政治評論》可以自足後,應該如何繼續擴張。《全球政治評論》應維持現有利基,還是是擴大公司規模、提供更多服務或發展更多地區(如亞洲)?面對這個問題,Stephens給了誠實的回答,「我不知道答案,我如果說我有很遠大的目標,那就是在說謊。現在我們著重於獲利,但未來是充滿各種可能的。」

  對於網站是否考慮採用如同《紐約時報》的計量付費,或採取《華爾街日報》的模式,在付費前可以觀看某些內容,Stephens並不持有樂觀態度,「我們沒有足夠的文章產出。我們每個月約產出70至80篇新文章,雖然數量看起來很多,但比起《紐約時報》或Buzzfeed的文章數量,卻是微不足道。會有人願意付了錢,能看的文章卻少之又少嗎?」

  在電訪結束後的數小時,Stephens通過電子郵件闡述了《全球政治評論》的核心理念。他表示,部分獲利之所以來自於讀者訂閱而非廣告,目的在於讓網站能夠完全聚焦在欲傳達給讀者的訊息與價值,往後進行擴張時,《全球政治評論》也會堅守這樣的信念。「他們付費後,便是我們真正的客戶,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從文章可信度到網站易用性,都應以他們為主。」

  許多人擔心,廣告的增加會模糊獨立新聞與贊助廣告之間的界線,但從《全球政治評論》的例子,我們便能夠得到一些啟發。Stephens要向大家證明,在嚴守以讀者為中心的立場時,網站也同樣能維持獲利。這是他畢生堅守的信念,他也將用實際的結果證明這個信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