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視覺障礙的阻隔下,視障兒童如何收看電視卡通?他們如何理解影像訊息與建構劇情?其行為與一般兒童有何差異?如何有效的透過聲效傳播,將影像如實的呈現將是本刊為視障兒童之卡通收視行為中所涉及認知機制之研究關切重點。因此,記者將從己身最熟悉的傳播媒介「廣播」及小朋友最喜愛的卡通影集「豆豆先生」;透過實驗性的設計從認知心理學與敘事理論出發談口述影像服務。

——————————————————————————

語文上用來代表某一概念的符號各有不同,影視語言則是以現實來表現現實,用以作為作者和觀眾之間的共通語言。為了瞭解這樣的共通語言是什麼?我藉由廣播節目來進行一項實驗,有了幾項研究發現:

發現一、在無畫面、無口述影像協助之下「一般電視卡通」收視效果上,不論視障兒童或明眼兒童,均在核心事件情節、聲音訊息清晰之劇情上掌握較好。

發現二、相較於明眼兒童,視障兒童則在「符合故事基模的典型情節」、「特有之媒體表現手法的聲音訊息上」有較好的掌握。

發現三、在「口述影像版卡通」收視效果上,兩受試組對劇情掌握皆顯著提昇,其中視障兒童對若干情節掌握較差,原因大都由於「語言理解」和「視覺經驗」的不足,以致影響其對口述影像描述的理解,以及進一步組織與鏈結其他劇情訊息進行推論的能力。

發現四、視障兒童善於利用電視中的「音效」作為推測的基點,此類「非語文」(心像)的編碼機制,屬於視障兒童所具有之「精緻化」的記憶處理策略。

發現五、在「媒體互文性」的影響下,儘管單憑聽覺媒體的使用,視障兒童也可逐漸建立與視覺媒體相通的基模,並能成熟地運用作為臆測劇情的機制。

根據上述發現,若能將「影像」轉為「聲效」!在製作實務上,未來電視卡通之口述影像的描述,應以協助視障兒童進行聲音訊息之「定錨」為主,而其描述內容除了著重視覺訊息的告知外,也應同時透過「聯覺」的方式,進行視覺畫面美感的營造,以協助視障兒童更有效的想像,並增進其對畫面的「感受力」。

何謂「聯覺」及「感受力」?我曾在廣播中多次的讓聽眾(視障者及明眼聽眾)做一心理測驗。以「顏色」為例,雲這麼白、草這麼綠、海水這麼藍、山這麼高。所以廣播節目就必須以「引導」及「聯想」的方式讓完全沒有接觸過、看過,且對顏色有任何「概念」,幫助閱聽人透過收聽來增加解讀能力。首先,必須要了解白色對閱聽眾的感覺是什麼?並開放call in大家集眾之想法。有人會覺得白色是空間的概念,「大、無邊、像睡覺抱著的棉被、香香的、溫暖、死亡、醫院、冰、長長、……」,「藍色聯想到是喝冰涼涼的可樂後的感覺、完成一件事情後的輕鬆、睡飽飽、……。」,藉由call in整理出最大公約數的答案或口述影像服務。幫聽友慢慢理出且解釋影像所要表達的寓義,延續這個對視障兒童在影像認知上的探討,針對視障兒童之影像收視行為、使用動機與滿足等傳播問題進行細部之討論。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它自己特有的語言或符號。影像語言算是語言中發展最晚的一種語言符號。它比不上文字的正確、豐富和多樣變化。但由於電視、電腦網際網路的發明,以及應用在遠距教學上,它已成為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眾傳播媒體。因此,為表達、傳遞與接受,影視多媒體的創作者就必須考慮多方受眾的收視,多思考如何與觀眾間形成共通性的語言。從「媒體接近權」、「資訊使用權」或「公共領域」、「公共服務」等角度來看,口述影像服務的目的不單適用於廣播,更是讓視障者「理解」口述影像節目的內容,更在協助其克服視覺障礙,對整個公共空間的內涵進行一種完整性的「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