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爆冷,結果保守黨出乎意料獲得下議院過半數議席,可以單獨執政。選舉結果與選前民調不符如今又添一例。目前,多項研究都集中於分析民調的可靠性,得票率與獲選議席之間的差距問題,以及選民最終如何作出抉擇的依據。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多個民調都曾指出保守黨與工黨勢均力敵(各約33%),但在報紙的支持度方面則保守黨早已佔盡優勢,這是否已可說明在民調反映民意出現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有報紙輿論支持,誰就可以取得勝利?

 

有興趣一提的是,在5月7日投票剛結束即將開始點票時,英國各大博彩公司所開出的盤口,保守黨贏得過半數議席的賠率是7:1,結果就真是7倍派彩勝出,怎可不說是爆大冷!

 

關於各政黨在今屆選舉過程中的傳媒曝光度,英國一間大學已做了比較研究並發表了詳盡的統計數據。

 

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在報紙方面,保守黨比工黨獲得多很多的正面報導。

 

研究涵蓋電視新聞及報紙報導

 

該項研究分析了自3月30至5月7日期間各大電視新聞節目包括Channel 4 News、 Channel 5 News、BBC1 News at 10、ITV1 News at 10、BBC2 Newsnight 及Sky News 8-8.30pm有關選情的報導;對報紙方面,則分析了多份大報包括The Guardian、Independent、 Times、Daily Telegraph、Daily Mail、Daily Express、Mirror、Sun、Star 及Metro的選情報導。

 

研究指出,在此段期間,保守黨及工黨領袖二人在選情報導中的曝光度,共佔近三份之一,David Cameron為15%,Ed Miliband 為14.7%,即不相伯仲。曝光度前二十名的政黨人物還包括自民黨領袖Nick Clegg為6.5%、蘇格蘭民族黨領袖Nicola Sturgeon為5.7%、英國獨立黨領袖Nigel Farage為5.5 %、保守黨財相George Osborne為3.8%,工黨影子財相Ed Balls為2.5%、保守黨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為1.7 %。

 

各項選舉議題所佔比例

 

研究也分析了在選情報導中各項議題所佔的報導比例,拉票活動在電視報導佔45.9%,在報紙報導佔44.5%,其次最熱議的是經濟議題,在電視報導佔8.1%,在報紙報導佔10.5%。

 

其他關於社會憲制性問題為6.2%比3.7%,就業問題為4.4%比2.9%,顯然以上兩個問題在電視中比報紙都有更多的討論;而報紙方面則有更多篇幅著眼於稅務問題,6.5%比5.4%,服務水準/貪汙/舞弊問題,3.8%比2.2%。兩者關於傳媒問題同樣都用了1.1%予以報導。

 

保守黨從頭到尾都獲更多正面報導

 

這項研究最值得關注的是嘗試衡量在選舉過程中報紙在報導各政黨活動時的正面或負面的取態情況。

 

在研究中,政黨獲正面報導 +1,中性報導 0,負面報導 -1,然後加權於報紙發行量。例如,《太陽報》一篇被評為正面文章的得分便為 1×1.858 (《太陽報》發行量為 1.858百萬份),而一篇在《獨立報》上被評為正面文章的得分則為 1×0.058 (《獨立報》發行量為 5萬8千份)。

 

研究結果指出,保守黨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從頭到尾都獲得報紙正面報導的優勢,由3月30日至4月8日之間,平均每篇文章得分為 +.1342,由4月9至15日之間,更高踞 +.1667,由4月30日至5月6日選前一週則為 +.1470。

 

至於工黨方面,由3月30日至4月8日之間,平均每篇文章得分為 -.1651,由4月9至15日之間,更跌至 -.2541,由4月30日至5月6日選前一週則為 -.1995。

 

此外,蘇格蘭民族黨僅於3月30日至4月8日之間獲得正面優勢 +.0115。其餘各政黨全部從頭到尾都是負數,但得分全都比工黨好些。

 

同時,研究也統計了各黨領袖在電視上的發言時間及在報紙上的引述篇幅。在電視方面,保守黨佔了30.1%,工黨為28%。在報紙方面,保守黨佔了44.5%,工黨為29%。

 

所有數據都在說明,與民調預測的不相伯仲迥然不同,在報紙支持度方面,保守黨早已大勝工黨。

 

對此,為政者怎可不鑑?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study-election-coverage-shows-tories-positive-press-and-russell-brands-political-prominence?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5-05-11&utm_source=Press+Gazette+-+Daily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