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在五、六十年前談環保、公害防治是笑話一則,也不會受到廣泛重視。其一,當年是物資生活匱乏,經濟掛帥。其二,尚存有農業社會遺緒,「垃圾吃、垃圾肥」、「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眼不見為淨」。其三,民智未開,教育、資訊不夠普及,九年國教甫在1968年實施。其四,值戒嚴時期,海峽兩岸軍事嚴峻對峙局面,政治主張禁忌,而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則限照,報紙限制出版張數(兩大張、兩大張半至三大張不等),主要有聯合報、徵信新聞報(1968年9月1日,更名為「中國時報」)、台灣新生報(國府接收台灣時的第一大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大華晚報、民族晚報、自立晚報等,另有中廣、軍中、正聲、復興電台等,電視亦僅三台,包括台視(1962年10月10日)、中視(1969年10月31日)和華視(1971年10月8日,1971年10月31日開播)。

 

  諸此的歷史背景,在在說明與台灣媒體發展演變的過程,若合符節。亦因解嚴前後(威權和民主化)的政經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有了不同變化;而政府的政策方向和作為的不同(到了2000年後還有兩次的政黨輪政),媒體更有了不同的編採言論的變化(像黎智英引進「蘋果日報」和「壹周刊」復產生重要的衝擊影響);而由農業而工業,而農工兼重,到科技產業的勃興,及至新世紀的資訊科技社會,可說均有備嘗艱辛甘苦的歷程和斐然成就。

 

  特別是近30年民主政治和主流媒體的轉型,加上手機、網路等新媒體的崛起,更對今天眾所矚目的公害防治和環保理念和作為,有了與往昔不同的看法,從過去強調的經濟成長、提高所得,轉向重環保、健康、要幸福的指標,更有不少的公民團體以行動參與「環保、健康、幸福」為要旨,反對過度發展經濟犧牲環保!反對科技工業公害戕害健康。

 

  當筆者走過騎腳踏車、摩托車、搭汽車和飛機、船舶或上山下海、全台走透透跑新聞的歲月,並經過使用鋼筆、原子筆及越洋電話報稿、電報發稿、傳真到電腦打稿的新聞工作生涯,直到退休15年後,還在持續用電腦寫作,益發感受甚深。就像趙甄北那首絕句:「滿眼天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而活到老、學到老,日新又新,是我「新聞」理念的圭杲。

 

  自從中國前央視主播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揭發霧霾PM2.5(細懸浮微粒)對人體的危害後,頓成海峽兩岸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台灣近年常受中國大陸的霧霾侵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的調查,台北空氣品質,是全球倒數第15名),據WHO標準,台灣遭PM2.5污染,導致空氣品質汙染不良日數,平均一年就高達193天,益發受到關注。

 

  根據官方的說法,台灣PM2.5定的標準是15微克/立方公尺,美國訂的標準是12,但WHO訂的卻是10,各國都在積極防、嚴控以降低標準。換言之,骯髒的空氣,比食安更可怕。因為PM2.5成分複雜,包括汽機車、工廠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當中更可能含有戴奧辛、重金屬成分,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實已到了必須採取全方位防治公害(含空氣和水污染、工業污染、農業殘毒等等)行動的時候了。像空污總量的訂定,根據公衛學者的看法,應是「人類能承受的總量,不是工業所願意承受的」,才是對國人健康最好的保障;政府當局並須兼籌科技環保和經濟發展,修訂符合現實生活需求的法令,以民生福祉為優先考量,作統合性闕中的作為,始克有濟。

 

  筆者近日翻閱往昔工作的報紙,其中民國60、61年的一百多篇的公害獨家報導(早年記者報導不署名,都是「本報訊」)和專訪、特稿,發現與今天媒體所談的內容,大體上理念相同。尤其是「科技役人、抑或人役」的問題,須有精確的認知,且不能忽視科技的負面或後遺症影響,委謀預防之道,像大量使用經濟實惠的電子、化工、塑膠產品,其產製過程前後所產生的公害,就害人不淺!例如台灣纏訟十多年的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導致員工中毒受害案件,到了今年四月中才獲勝訴,算是遲來的正義!RCA固得向445名受害員工賠償5.6億元新台幣(折合約1800多萬美元),但是何其殘酷!所以台北地院的RCA判決極具指標性,對屢受食安風暴與PM2.5侵襲的台灣民眾是一大啟思!此也警惕企業資方更須重視職業傷害,及提供勞工良好工作環境。顯然台灣的環保和公害防治工作得與時俱進,而朝野也須加把勁,才是正辦!

 

  茲謹摘筆者44年前的四篇署名的專訪、特稿,或可資參考。像60年1月15日聯合報二版:「向公害天災進軍 張捷遷院士談新構想」,就談到張院士帶來成立國家防災防公害中心的新構想,便是把人才、經費、新型設備集中運用,針對各種災害作重點計畫研究(包括污染空氣、不潔水質、噪音所造成的各種疾病研究等),提出控制消弭方法,再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執行,並經常與國際研討會和國際有關機構聯繫合作,或引進國際經驗和技術,當時他也認為颱風和地震所引起的洪水、山崩、地層下陷、湧浪等災害不容忽視,還呼籲國人要發揮公德心,減少人為(如吸煙丟煙蒂、隨地吐痰、亂丟廢棄物等)的破壞行為。

 

  筆者近半世紀前,有幸獨力主跑科技(當年新聞同業多屬兼跑路線)十年,乃拜老蔣總統全力推動12年國家科學發展所賜,此有如美國早年的西部開發史,自也披荊斬棘,甘苦備嚐,現在回想起來,得失利弊互見,獲益匪淺(留待「獨來獨往的記者生涯」回憶再談)。所幸,往後的主流媒體亦開闢了科技、環保、農業等的採訪路線,而政府也設置了工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園區、衛生福利部、科技部、環保署、能源局及農委會(前身為中美合作的「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我方委員兩人,美方一人)、漁業署等,總算是功不唐捐。

 

 在今年四月出刊的「商業周刊」還以「要命的空氣」作封面,並由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夫人、小兒科主治醫生陳佩琪口述,她在四年前罹患肺腺癌情形經過,但罹癌後,她更加關心空氣污染對生活環境造成的影響。甚至說:「到肺癌末期會吸不到空氣,那種感覺就像是有人掐著你的脖子!」令人不寒而慄!所以她呼籲:「空氣污染,是一個政治議題,大家應該更嚴肅來面對。」可說一語中的。

  像公害的防治和環保,箇中涉及範疇廣泛,莫不與政治攸關。例如歐美民主國家左派政黨較傾向環保,像美國民主黨、英國工黨等即是;美國民主黨曾在1972年全力支持通過防治水污染修訂法案,而為反應全國飲用水已受到水污染的威脅,還透過眾議院同意撥180億美元。做為垃圾處理之用,堪為例證。

 

  前一陣子,美國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教授的新著「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還被《紐約時報書評》譽為「有智慧的論述」。如果看經濟與環保(公害防治)的爭論和拉鋸戰,其實就是多少受到政治的扞格,和政黨政治的競爭影響。所以,包括環保、防治公害的政策規劃面、教育面、法令規範面、行政和司法執行面及傳統和新媒體的監督等等,在在須賴朝野放棄黨派利益之見,將全民福祉置於政黨之上,同心協力,才能克竟事功。若再以經濟、環保的孰輕孰重爭議不休,延宕救濟、改善公害的時程,犧牲許多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健康福祉。屆時,真的就大禍臨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