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由左至右為與談人唐士哲、黃朝亮、趙善意、商台玉,主持人戴瑜慧)

 

媒體改造學社舉辦的「2015媒體公民會議」5月22日於台大新聞研究所舉行,論壇主題「怎麼不好玩? 診斷影視娛樂產業」,由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戴瑜慧助理教授主持,邀請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商台玉、中視總經理趙善意、電影導演黃朝亮、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唐士哲,一同和大家分享影視產業中,媒體的未來與角色。

 

商台玉:網路媒體助長腥羶色


  網路的興起象徵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每個素人和使用者都是創造和建立橋梁的媒體平台,但是商台玉認為自媒體最大的隱憂,就是來自於長輩、耆老的上層勢力,在傳遞錯誤資訊的情況下,助長媒體間的惡性循環。


  不求證、訊息農場化的作業方式,也使得網路新聞媒體只注重資訊的「流量」,結果是網路媒體的興起讓腥羶色新聞更為嚴重。從網路的即時新聞、社群媒體的推文,許多媒體引用大量未經證實的傳言,藉由挑釁、腥羶色的字眼以滾雪球的方式創造更大的版面。


  商台玉理事長感嘆:「即便你站在正義的立場表態、抗議,也只是在助長腥羶色、無聊新聞等瀏覽率的增加。」對於網路自媒體的未來,商理事長抱持悲觀的想法,但是數位文化協會旗下的獨立媒體,會以不被淹沒的方式繼續努力,達到新聞媒體求實求證的新聞專業。


  商台玉曾製播無數經典電視劇,她提到臺灣電視的演進與政策,也感嘆到媒體、表演工作者在東方思維中依舊處於低下的位階,相較於歷史基礎健全的歐美,臺灣一開始便是在困難的環境下力求改變。另外,商台玉舉例新北市文化局『谷阿莫帶你五分鐘看完一本經典小說』系列企劃正反映了,臺灣媒體亂象來自於第四台的壟斷、獨大,所有單一事件的發生也都起因於結構性的問題。最後,商台玉鼓勵年輕人努力爭取權力,以新的思維、開發式的想法由上而下地改變媒體生態。

 

趙善意:臺灣面臨「買戲還是做戲」的挑戰

  中視總經理趙善意一開場便強調「改變,是要自己投入,所以我才會融入其中做媒改。」

趙總經理在媒體界待了三十年,他認為觀眾的不長進、收視率的數字取向,影響電視台的決定、創作者的創作空間,造成今天的媒體環境。現今臺灣已經面臨「買戲還是做戲」的挑戰,因為引進大陸、韓國整套的戲劇遠遠不及做整齣臺灣劇的價錢。
  但是趙善意強調,買戲永遠只是飲鴆止渴的作法,臺灣只會在原地踏步。另外,相較於國外以「季」為單位的製播方式,一年便可培養四個製作單位,臺灣一年一部八點檔的作法,是無法達到正常的新陳代謝,更是變相地扼殺臺灣團隊。

  最後,趙總經理以「狗吠火車」形容當今的臺灣社會,當眾人都在叫囂、批判媒體亂象時,卻沒有人願意進到火車的駕駛座,改變路線、慢慢停下火車。

 

黃朝亮:臺灣創作者必須要找到叫好又叫座的路


  同時跨足電影和電視圈的黃朝亮導演開玩笑地提出,要把AC尼爾森買下來,在沒有收視率影響的媒體界,臺灣的創作空間會更大。曾經擔任過新聞記者的黃導演表示,「新聞媒體到現在似乎成了過街老鼠,我們可以沒有娛樂,卻不能沒有文化,但是現今影視產業工作者卻不被當成文化人看待。」黃導演更指出臺灣教育間接造成諸多媒體亂象,作為五育教學之首的「德」已經不比「智」來得重要,導致腥羶色新聞成為主流。


  提到臺灣電影,黃導演建議臺灣年輕人,不要把自己當侯孝賢。導演也笑稱自己是務實的人,當你拍大家都看不懂的電影時,最可能面臨到的狀況就是虧錢、餓死,臺灣創作者必須要找到叫好又叫座的路。當本土化一再被濫用時,臺灣電影就成了「關島」,一座關起門來做給自己人看的電影。而黃導演現在做電影不只將市場放在臺灣,他認為觀點、賣點和格局是現在臺灣影視非常重要的。

 

唐士哲:政策是救收視?或只是單純地救收視率?


  唐士哲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學者的身分來談臺灣電視劇,他認為時段已經開始形塑既有的電視劇特質和聚落效應,並且成為未來的發展模式,但是目前影視最大問題是政策,也是當今學者和工作者需要重視的。唐教授更舉例法國、韓國的影視保護政策,對比臺灣多頻道造成的規模分散,更質疑臺灣的影視政策到底是救收視?或只是單純地救收視率?這個質疑也凸顯了目前官方對於相關政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