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為|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臺灣經常為人詬病缺乏國際新聞,同樣嚴重的是臺灣在國際媒體的能見度也相對不高;例如相較同一時期發生的臺灣太陽花學運與香港雨傘革命,儘管兩者規模、強度皆相當,但前者在國際媒體的曝光率卻遠遠不及香港。於是後門咖啡在6月21日舉辦「邊界上的新媒體:跨國視野中的臺灣」講座,邀請了英文想想論壇總編輯寇謐將(J. Michael Cole)、太陽花翻譯團隊英文總主編王年愷,以及《破土》主編丘琦欣,探討此一現況以及新媒體時代如何作為轉機。
寇謐將在臺灣工作七年,前一份工作是在自由報系旗下的Taipei Times擔任記者,然而受到傳統媒體性質的限制與編輯室決策侷限,他發覺報社往往不重視在地社運報導;再加上國際媒體在2005年後亦不重視臺灣,紛紛裁撤臺灣駐點辦公室,僅重視臺海兩岸和平議題。相較之下,對於大埔強拆等議題,「他們大都認為臺灣這裡的議題跟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同類議題比起來不算什麼,所以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對臺灣寫太多」,這樣的窘境使得國際社會很難了解臺灣正身處的民主危機。
王年愷則補充,當時他與父母接受BBC採訪,談到兩個世代對於民主的想像差異,另外世代分配不正義也導致年輕世代對於社會的不滿與失望。但該新聞報導出來後,僅著重在年輕世代對於中國的看法、與國族認同轉變,甚至學運導火線是服貿協議。王年愷認為,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市場侷限,讓BBC這種擁有如此龐大資源媒體都這樣處理新聞,更別提其他外國媒體了。
談到應該如何解決此一困境?寇謐將表示「無疑可以透過新媒體解決,記者不受篇幅和觀點限制。但這些媒體通常沒太多錢」,他也提醒,由於新媒體大多沒有審核制度,這恐怕會導致新聞可信度受到質疑。
丘琦欣認為「國際世界經常報導臺灣兩種新聞:關於文化,例如夜市、臺灣美食;另一方面則是外交」。他身為臺裔美國人,創辦《破土》就是希望完整對英語流通國家呈現臺灣文化、國族認同、以及社運議題。
丘琦欣分析臺灣最近出現的第三勢力,算是東亞中較特別的現象。臺灣的公民社會在東亞比較強,可能是長期有追求民主的歷史。談到《破土》,目前成員大部分是學生,來自不同領域,以及社運參與者,可以直接從運動現場報導,同時參雜學術的討論。優點是沒有限制,可以寫得比較仔細,有明確的政治立場。
有趣的是,三人與談共同認為,要吸引國際媒體目光的策略,就必須投其所好,例如滿多人關注中國境內西藏或蘇格蘭的問題,就應讓他們意識到,臺灣也處於強權邊陲,該連著同時討論,成為「性感」火紅的人權議題與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