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強汙染治理

柯幸宜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今年(2014)三月中國人大立法官員宣布修法控制空汙問題。(圖片來源: 2014/ 美聯社)

 

新聞報導

 

中國人大立法官員3月9日提案,將加強環境相關法規的制訂,加進去的具強制性措施,包括對空氣汙染的取締及罰款工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例行性的環境報告中表示,不論任何商業行為,都應考量對環境的汙染破壞,這已有正在修訂中的法案,細節部份還待審酌。

 

張德江說,必須嚴格監督廢氣排放,才能有效控制汙染。今年一月的空汙指數報告指出,PM2.5濃度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每立方米500微克標準的20倍。

 

嚴重的空汙問題使得中國北部二月至三月間增加許多心臟、呼吸道疾病患者;許多學校也因而取消學生的戶外活動,霧霾更可能影響交通,阻擋陽光也妨礙穀物生長。

 

雖然中國一再強調控制汙染的重要性,卻不願意執行有效益的措施,主因應不外怕造成既定社會制度的瓦解,或者是對停滯的經濟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張德江在全國人大的90分鐘演講,仔細審視中國一黨專制、馬列主義政治體制下所展現的治理手段。

 

一年一度的人大會每年都有近3000名的各地國會議員與會。會中決定是否支持的政策項目。不過,主要執法權力還在175名常委手中。張德江表示,透過政策的推行,我們充分驗證人代大會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PM2.5是大氣懸浮微粒偵測,空氣中懸浮微粒等於或小於2.5微米的粒子,在大氣中能吸收和繞射光線、降低能見度,中國大陸以「霧霾」稱此現象。細懸浮微粒包含許多化學性物質, 有經光化學反應,形成組成含有機碳、衍生性有機碳、元素碳、硫酸鹽、硝酸鹽及其他離子,能夠穿透鼻腔直達氣管、支氣管而進入人體器官。流行病學研究已指出,PM2.5會提高支氣管炎、氣喘、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等疾病風險,也會增加洗腎患者的死亡率。

 

世界各國紛紛制定管制法規。依國際衛生組織建議,應以PM2.5小於10μg/m3為目標,並設立三個過度期目標值,分別是年平均 35μg/m3、25μg/m33和 15μg/m33。目前大陸的管制規定,僅一級和二級標準。

 

一級標準適用於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其它需特殊保護地區,年平均15μg/m3;二級標準適用於住商區、文化區、工業區和農村地區,35μg/m3。一般認為,這樣的法規過於寬鬆,無法收到管制效果。(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日期:2014/3/25

 

來源:《China to tighten rules against pollution》美聯社2014/03/9北京訊/美聯社報導

 

延伸學習:

周崇光(民99),「細懸浮微粒」:空氣品質管理的新重心,中央研究院周報,1276,4-6。

兩岸如何攜手防制霾害

細懸浮微粒管制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7/1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