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調查報導工作坊中,與會者提出了三項調查報導新趨勢:社群媒體的運用、吹哨者的湧現與公民參與的協作。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表示,隨著網路崛起,調查報導也出現新模式,其中以公民擴大參與最具特色。公民參與調查報導在網路上成為一股新勢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公民參與調查報導行動,完成大筆資料的分析與解讀。

 

  調查報導工作坊效法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人協會,旨在推廣調查報導、分享資源與凝聚調查報導力量,透過與學者、實務工作者的經驗,讓調查報導得以持續累積。

 

  在台灣推廣調查報導,源自於近年調查報導逐漸減少的趨勢。傳統媒體經營模式面臨困難,過去報紙依靠廣告來維持營收,但廣告量卻不斷下降。為了降低經營壓力,許多媒體大幅刪減調查報導的記者與經費,調查報導也因此陷入困境。

 

公民協作報導

公民參與及協作報導是近年出現的趨勢。胡元輝以美國知名調查報導網站《ProPublica》為例,說明公民參與調查報導的潛在能力與影響。藉由公民力量,《ProPublica》得以追蹤國會議員是否邀請金主遊說者觀賞美式足球,也得以在短時間內,蒐集大量銀行執行缺失行為的真實案例。

 

  胡元輝並提及,「這類計畫可以鼓勵公民以實際行動參與該網站的新聞產製,參與討論,參加社群,提供資訊與參加群眾外包專案都是公民參與的可能。」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參與調查報導的公民能夠持續參與,並建立公民報導人才資料庫,調查報導便可從資料庫中聯繫適合參與的公民,使公民協作報導更具效率。

 

  各國的公民參與日趨蓬勃,中國、美國、英國等都有著名的公民協作調查報導案例,值得台灣學習。但最重要的仍是讓公民認為參與調查報導是件有意義的事,也願意持續加入各項報導計畫,讓公民在協作報導的過程獲得成就感,才能持續推動各項利於社會的調查報導。

 

連結社群、合力報導

輔仁大學新傳系副教授陳順孝也提出,公民參與打破了過去大眾媒體的溝通模式。網路讓公民從閱聽人變成創用者,公民新聞不但可以多人參與,還有即時互動與跨地傳播的特性,建構出不同於傳統媒體的新傳播模式。

 

 

 陳順孝表示,記者可以在這個體系中連結社群,運用公民的力量來挖掘議題、協力採訪及支持報導。社群內的資訊流通有助於建立起特定議題的資訊蒐集網,社群也可以傳遞多元聲音,得到更多資訊。此外,公民也能協助線上篩選資訊、查證內容,甚至可以比傳統大眾媒體更快速。

 

  獨立記者與網路是互生的,獨立記者可以在網路社群上得到公民支持,不需要加入任何媒體組織,也能夠進行報導。陳順孝舉近年禽流感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為例,正因有新頭殼與蘋果動新聞等網路媒體的刊登,使議題不至於被傳統媒體刻意忽略,才成為全國性議題。

 

  多向傳播成為現今媒體的傳播形式,網路媒體及獨立記者能夠傳遞資訊,同時反饋傳統媒體,而公民也以提供訊息、協助報導的方式成為產製者。而新社群的出現,也能一改過去的議題設定形式,增加許多新議題被討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