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3RQgKzaZI

 

燦爛時光會客室:原視十週年,透過族群電視看見原住民!

 

主持: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來賓:蔡志偉(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北育大文教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說到原住民,你會聯想到什麼?狩獵、豐年祭、部落、舞蹈……原住民族擁有多元族群流傳下來的古老部落文化,但早年時期原住民族在主流電視媒體所呈現的形象多是被污名化的弱勢族群,原住民許多傳統祭典、狩獵活動也長期受到漢人文化的打壓扭曲。

 

  經過原住民族多年的正名與原民運動努力下,台灣多元社會也開始邁向包容尊重不同族群間的文化差異,原住民族電視台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一個專屬於原住民族的電視台,以原住民為主體,說出他們的聲音與想法,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用原住民族的視角說出我們未曾思索過的道理與文化價值。

 

  或許你從來沒看過原住民族電視台,但你可知道,原住民族電視台(以下簡稱原視)於今年已堂堂邁入第十年!日前世新大學公布「2015年原鄉族人媒體使用行為大調查」,原視早已是原住民最常收看的前十大電視頻道。原視除了持續傳播原住民文化,製作多元傳統族語的新聞節目外,一般人也可以透過華語字幕或華語發音的原民節目,深入探索部落文化,或聆聽原民歌手宛若天籟的音樂歌唱。

 

  原視十年,自2005年到2015年,曾歷經台視、東森商業電視台與公共電視台的代管經營,到脫離公共電視改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下獨立運作。身為族群電視台的原視,十年風雨的獨立之路,走來特別艱辛,歷經台長馬躍.比吼台長辭職風波、淪為政治干預的公關工具以及原運紀錄片刪預算事件。日前(7/5)多個原民團連署召開原視十年記者會,更質疑就算獨立到原文會下的原視仍看不見原民主體性。

 

  要真正發揚原住民族的自主性與文化傳播權,又要落實媒體的公共監督權,能否做到多方兼顧又不受政治角力干預,實為台灣族群媒體一再被爭論探討的議題。PNN 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合作的燦爛時光會客室,主持人管中祥專訪小米穗基金會董事長蔡志偉,一同探討原民台十年的困境與出路。

 

凝聚與溝通~原民台達成初衷了嗎?

 

  「任何一個在強勢文化生活下的弱勢族群,透過有效的傳播工具讓自己的聲音散播出去,讓原住民的聲音被聽見,行動被肯定。」蔡志偉認為這就是原住民電視台的初衷。但回顧這十年的發展,蔡志偉認為原民台猶如一台裝備不夠齊全的車子,倉促上路的結果,導致電視台的人事、財政甚至是整體傳播專業的培訓都不夠充備,才使得原視十年風波不斷。

 

  管中祥認為「族群電視台」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對內凝聚與對外溝通」,而原視十年是否有做到這樣的指標呢?

 

  蔡志偉表示,原住民的多元語言元素,同時也是原視節目呈現最缺乏的。語言是文化的根源,對於原住民來說更有迫切的需求,語言元素的區辨性,更要從不同族群的語言差異做呈現。尤其在台灣更是多元文化族群組成的國家,以原視來看,更期待它能邁向多元語言的呈現。管中祥補充道,在澳洲的SBS電視台以主聲道、副聲道同時播送,主聲道為一般普通話,副聲道為少數族群語言,兼顧媒體與族群間的多元傳播需求。

 

  本文最後將介紹更多其他國家的族群電視台,借鏡各國群媒體在節目製播上如何呈現少數族群的語言文化。

 

 

原住民族電視台大事紀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TITV)

 

2004年12月台視製播:原民會委託台視籌設原民台。

2005年7月原民台開播成立

2005年8月~2006年12月:東森電視台代經營

2007年1月原民臺改名為「原住民族電視臺」加入公廣集團

2014年1月 原視24小時播出

2014年1月1日 原視脫離公廣集團,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獨立營運

 

原視十年風波爭議

 

2005~2006媒改學界批評:拒絕染色,讓原住民發聲

2007~2013入主公廣集團爭議

2011.10《原運》紀錄片 原視預算遭凍結

2014.9 首任台長馬躍.比吼請辭

2014.10 媒改社:原視定位危機座談會

2015.7原視獨立十週年 民團盼獨立自主

 

原文網址http://pnn.pts.org.tw/main/2015/07/11/【燦爛時光會客室】你知道成立十年的原住民族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