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被數字轟炸;有的宣稱它是一種標準,有的甚至具有一種標竿意義。有時候,對大眾來說,的確很難理解,究竟這些數字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或者只是一些註腳,隨新聞過去就過去了? 因此,其實,賦予數字意義,乃是要在所有雜亂之中,找到秩序。

 

在一場演講中,新聞產業分析師肯達克特(Ken Doctor )向媒體影響基金會(mediaimpactfunders.org)的成員,說明了以下十個數字,對於新聞產業,以及新聞的未來之意義。不過,他說,歡迎大家增加、修改或補充:

 

一、1400萬美金

這是今年第一季《紐約時報》數位廣告的月營收,同時也是《哈芬登郵報》一個月的數位廣告收入。對於這兩個新聞媒體來說,它是不是有點低呢?如果你比較一下Google 與 Facebook 的月營收,前者是57億、後者是12億,大概可知道,目前世界的趨勢。 補充:Google 與 Facebook 約瓜分52% 全美數位廣告市場。

 

二、50%

今天,大部份的新聞組織網站的使用者來源,有超過50% 是來自行動設備。 國際調研公司Garner 預測,到2018年,所有網站有 50% 來源將來自行動裝置。也就是說,新聞產業位居領先地位。全美甚至全球皆視此為一個主要議題與機會;不過大部份的地區性新聞組織仍在掙扎要不要進入此行動領域。

 

三、54581

這裡要介紹愈來愈流行的社交行銷(social marketing),全美已有約20,000個新聞室的工作跟這個有關。內容產業也慢慢走向贏得媒體(earned media)(編按:即運用網路口碑來自行生產、傳佈某類內容的訂閱) 的新趨勢,例如:BuzzFeed, Vox, Business Insider, Vice, Mic 等公司,亦愈來愈倚賴這個方式獲利。

 

四、1:2

影音廣告持續逼近文字訊息的廣告,但許多傳統出版業出於預算過低的關係,仍然無法產出足夠的影音產品,以吸引觀眾。例如:《哈芬登郵報》也只能每兩則新聞報導,才產出一個影音。不過,該報也持續推出下一代的線上新聞網路Outspeak (www.outspeak.tv) 以及線上新聞播報平台Verizon (www.huffingtonpost.com/news/verizon),讓讀者更親近她們的新聞內容。

 

五、63%

在今年的580億美元數位廣告的營收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約63%)是以「程式」促成的,這促使新聞出版業加速其網站程式優化的工作。像《紐約時報》的廣告創意行銷副總裁席巴斯坦湯米奇(Sebastian Tomich)就說,大部份的報業都會考量三大廣告買家,即有品牌的內容或含有內容的行銷、有行動版的內容,再來就是程式優化,因為沒有人會不想藉由程式的效率,來配對其目標對象與廣告產品。

 

六、75%

這是BuzzFeed 網路新聞平台從社群得到的流量比例。這讓創辦人喬那裴瑞帝 (Jonah Peretti)協同決策小組跳下去,決定跟著Facebook 即時文章趨勢走。當然,並非所有新聞媒體都達到此高比例,尤其早期網路剛發展時,較傳統品牌的媒體,仍可從非社群平台中找到讀者。但眼前的趨勢是,如果要找到新世代、年輕的讀者,就非得靠網路社群了。

 

七、150萬

這個數字就是《紐約時報》每日付費讀者的總數。令人驚奇的是,這個數字也是20年前《紐約時報》紙本版的讀者總數。時至今日,150萬的讀者裡面,約100萬是直接訂閱數位版的,只有約50萬是訂閱紙本版。這個數字究竟是好或壞呢?端看你樂不樂觀。在1995年時,《紐約時報》同樣擁有這麼「多」讀者,當時大家都覺得它是一間成功的報社,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看好它將獨立經營下去。

 

八、36000

這個數字差不多就是美國目前為止所有新聞業可供給的工作總數,不過,今年八月美國新聞編輯協會(ASNE)還會有新的調查數字。當然,有些新聞室內的裁員不會被報導出來,只有某些比較大的新聞人員被裁員,大家才會知道,比如《丹佛時報》前些日子才解雇了20 名員工。從過去這幾年的演變看來,新聞室之所以裁員,還是跟收入成本無法平衡有關。但這些不是「新」聞的新聞,難道新聞業內自己會不知道嗎?

 

九、0.5%

這個是《波斯頓環球報》線上版的月訂登入者(unique visitors)比例。就一個地區型報紙來說,《波斯頓環球報》算是居領先地位,數據顯示他們的線上總訂戶量超過65,000(比較《紐約時報》的960,000),且每月都有1,100萬個獨立網站登入者(比較《紐約時報》的60,00萬)。這一比較,就知道地區型報紙的窘境,因為它愈來愈無法靠讀者維生。當然,要等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最新數據出來才會更明朗去年整年的市場變化,但從數位流通造成的營收趨勢看來,付費才能越訂閱的觀念,可能必須重新思考。

 

十、44

這是魁北克《新聞報》表示她們的平板產品  La Presse+ 讀者,每天會花在上面的時間(44分鐘)。果真如此的話,這數字還蠻令人驚訝的,因為表示我們對數位新聞的認知,可能是錯的。所以,整個新聞業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測試,才能在數位產業中成功。

 

原文:

http://www.niemanlab.org/2015/06/newsonomics-10-numbers-that-define-the-news-business-today/?utm_source=Daily+Lab+email+list&utm_campaign=b107e58624-dailylabemail3&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d68264fd5e-b107e58624-39585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