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工媒體臺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與《四方報》自創辦來不斷面臨資金與技術上的匱乏,整體媒體環境也不利於東南亞移民工與臺灣社會之間的連結。而政府長期忽視東南亞移民問題,也讓移民議題難以在臺灣社會發聲。

由Werepor調查報導公眾委治平台、台灣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輔仁大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貝殼放大共同主辦的「新聞創業相對論系列對談」,於8月11日共同邀請《四方報》張正與《GWO Taiwan News》創辦人徐瑞希,分享移民工媒體的創立過程,及面臨到的種種困境。

 

移民工媒體在臺灣

2006年發行的《四方報》,以越南文為主,此後逐漸增加菲律賓、泰國、印尼、柬埔寨等語言,並輔以中文解釋。內容除了提供生活資訊、語言學習、臺灣文化介紹外,也鼓勵移民工創作、投稿,讓這份報紙成為具有臺灣特色的外文報紙。

GWO也以八種語言替移民工播報臺灣新聞,讓移民者以自己的聲音,在GWO的平台上傳達他們的訴求。因此GWO近年來開辦許多廣播主持、公民新聞及媒體表達的課程,培養移民工的技能。徐瑞希表示,「許多在母國有能力的移民工,在臺灣卻因為中文不夠流利,喪失許多機會,也讓他們一直處在社會中較弱勢的群體,我們希望可以提供各種協助,讓他們有學習、展現的機會。」

 

讓弱勢發聲的更多可能

現在許多新興媒體都期望替弱勢者發聲,但《四方報》與GWO要做的卻是希望「弱勢者自己發聲」,透過移民工的書寫與表達,搭建起與臺灣主流社會之間的橋樑。張正與徐瑞希近年創辦許多活動,如移民工影音獎、移民工文學獎、東南亞書店、異鄉人創作展等,提供語言環境並鼓勵移民工創作。

網路的蓬勃發展,影響了臺灣報業的生存,這些小報也無可幸免。但對《四方報》來說,網路雖衝擊報紙訂閱量,卻與《四方報》創辦的初衷相同。張正表示,「之所以要創辦《四方報》,就是希望讓移民工可以在異鄉看見母國文字,如今他們可以透過網路連到母國的網頁,也就沒必要特地看《四方報》的網路版了」。但他也強調,相較於他國新聞,《四方報》所刊載的臺灣新聞是獨特的,移民工無法從母國網頁中獲得有關臺灣生活的資訊,而《四方報》可以補足他們的需求。

 

經營的問題與障礙

現實因素的考量使《四方報》與GWO面臨各種問題,人才取得、資金來源與資源的匱乏,讓兩個移民工媒體有時必須對廣告金主及現實情況妥協。張正表示,《四方報》僅百分之十的收入來自賣報,百分之五十則來自廣告收入。而GWO在營運初期會透過政府標案來取得資金,但政府會有期望的標案內容,這些外來的資金多少會影響產製內容,新住民的主導性因而降低。
小報或擁有特定少數讀者的報紙,在臺灣生存的機率低,《四方報》在最盛行時發行三萬份,仍無法平衡收支,許多支出項目需靠立報支持。在報業市場逐漸萎縮下,小報的生存更加困難,除了自行取得資金外,政府的政策協助也格外重要。

 

受資助的獨立媒體

 

 

  臺灣學者對於國外政府補助報業多有研究,許多國內外的報業政策值得政府學習。主持人陳順孝分享,政府的報業補助政策,在北歐國家行之有年,政府為了維持報紙的多樣性,補助國內小報與具特殊意義的報紙。政府的補助政策使報業資金可以獨立運作,不會受到商業的影響。此外政府雖然提供資金,但不會干涉內容的產製,因此地方報紙仍可以擁有內容的自主權。

而國內也有相同的經驗,馮小非的《小地方小雜誌》也是由國科會直接提供部分經費,但卻沒有涉入內容產製。徐瑞希表示,如何在維持營運的情況下,又不失內容產製的自主性,是GWO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政府若願意重視小報的發展,也應該要著手規劃政策,完善報業補助制度。

 

移民工媒體也是臺灣認識東南亞的一扇窗

張正最後提到,「我們都很熟悉東南亞這個詞,但它卻代表著十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東南亞各國作為臺灣鄰近的國家,不論在政經或文化上,都對我們有深遠的影響,而我們對這些國家的社會現況所知寥寥無幾,這對臺灣政府與民眾來說,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威脅。小至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工,大至東南亞各國的社會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國際關係中,政府與民眾都應更正視東南亞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