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恩 |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示,美國將積極採取調適措施來改善氣候變遷帶來的問題。(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今年(2014)5月一連串新聞報導指出,暴風、野火、洪水等氣候變遷現象,預料將使得美國面臨史無前例的災損,新聞報導更強調,連自由女神像等歷史地標都可能遭殃。同月份,美國白宮也公布全球暖化對美國經濟產業所造成的衝擊報告,宣示將採取緊急的因應措施。
這些新聞報導說明了,過去數十年來,世界各國希望透過節能減碳來因應全球暖化問題,如今已經為時已晚。國際政策辯論,已經從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漸漸轉向關注如何以「調適」(adaptation)的方法,藉此因應無法避免的氣候變遷問題。不少專家也主張,國際社會要以新的策略思維與科學知識來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
今日人類所面對的暖化風險包括:洪水、乾旱、不穩定的天氣等,而無數人命或財產的損失,肇因於這些反覆與逐漸頻繁發生的自然事件,也間接證明了目前的氣候治理還需要更加積極。
IPCC在2007年的報告第19頁中指出,「強大的(formidable)環境、經濟、資訊、社會、態度、行為等障礙妨害了調適策略的執行。」而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風險報告也認為,世界各國若在氣候變遷調適上失敗,那麼環境風險毫無疑問會是最具有破壞性的社會衝擊。
無奈的是,氣候變遷的調適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領域。目前國際空談調適的各種政策,對於執行上所遭遇的障礙卻毫無應因辦法。以能源的調適為例,我們都知道減少化石燃料和耗能設備的使用有助於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但從傳統的能源使用(包括核能)轉向到潔淨與再生的能源消費,這段調適的過程會受到利益團體、產業結構、首長能力的因素影響;如果加上選舉,問題就變得更複雜,以致雖然我們知道現在不調適,未來的成本更高(pay now or pay more later),但凝聚共識的耗時過程,一再讓各項調適措施難以發揮功效。
如果調適是國際氣候治理確定要走的方向之一,那麼有三項迫切的工作是各國在研擬策略前必須先行克服的:
首先,對調適過程中的干擾因素加以定義;
第二、在政策實際執行階段必須預想國家(或地區)可能遭逢哪些困難;
第三、對於前兩個問題的理解如何能夠有效地轉換為一個具體的分析框架,來幫助行政單位與學術機構分析這些妨害調適成功的根源。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IPCC將調適定義為:自然與人類系統為了反應真實或預期的氣候刺激或影響而產生的調整。為了產生好的調整策略,透過監測機制、風險和脆弱度分析,才能夠強化調適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傷害,同時創造有利的機會。
目前學界已開始將調適細分為實際措施與社會改變兩大類。具體來說,調適可以是一項為了特定目的而啟動地計畫,或是自然在社會過程中演生而成的反應。它可以是地方性的具體政策,也可以是跨區域的或是國際性的一種關於氣候變遷的認知或共識。
有學者認為,調適本身是一種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人們憑藉其主觀對於氣候變遷的理解,以及客觀上能力所及的範圍,用多元、複雜和有意義的方式去面對氣候變遷。依循這樣的理解,調適並非一種單項因應氣候變遷的反應策略。
相反地,如果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思考調適,有四個面向需要被特別考慮:
(1)調適並非單純的事實問題,而是一項由科學建構的社會問題。人們必須透過科學的模型、估算、分析之後,才能決定應該要採取什麼方法來因應全球暖化。這使得氣候變遷在本體論(ontology)和知識論(epistemology)上變得與一般人民疏離。
(2)調適的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因為氣候變遷的本身及調適的具體策略欠缺科學上的共識,而技術上也沒有一個普遍被接受的方法。
(3)調適觸及全球治理的權威和正當性,但跨越疆界的氣候問題讓調適在管轄權的問題上,出現的爭議多於形成的共識。
(4)調適是一項耗時的過程,使得當前的政策與未來的結果間充滿極高之不確定性,減損了參與者認真履行義務或遵約的可能。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葉欣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延伸學習:
Moser, S. C. (2012). Adaptation, Mitigation, and their Disharmonious Discontents, Climatic Change, 111(2): 165-175.
Bassett, T. J. & C. Fogelman (2013). Deja Vu or Something New? The Adaptation Concept in the Climate Change Literature, Geoforum, 48: 42-53.
Working Group II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pp. 7-22).
Wolf, J. (2012).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 In J. D. Ford and L. Berrang-Ford(ed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Developed Nation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pp. 21-32). NY: Springer.
Jasanoff, S. (2010). A New Climate for Society, Theory Culture Society, 27(2-3): 233-253.
共築方舟:氣候變遷調適入口網
行政院環保署-氣候變遷調適資訊平台
http://water.sinotech-eng.com/dispPageBox/CCS/CCSHP.aspx?ddsPageID=CCASCH
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草案)
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Risks 2013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alRisks_Report_2013.pdf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