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主流新聞的專業價值和表現備受外界質疑,鐘聖雄表示,會干涉專業只有兩個因素,即政治和商業,在日益競爭的大環境下,現在的媒體又以商業干預最為嚴重。他認為各行各業多數是由商業領導專業,在新聞機構裡,管理階層不在乎新聞專業,關心的是如何把新聞賣出去,想辦法以美女主播做為公司門面。當專業不受重視,剽竊、造假新聞、缺乏求證即層出不窮,使得新聞工作的專業形象低落。
群眾募資興起 解構大媒體想像
今年二月,鐘聖雄、劉美妤和三餘書店創辦人小子組成團隊,以群眾募資的方式,獲得超過兩千位公眾人士的支持,最後募得約五百萬經費,成立一本以關注當代議題的《眉角》雜誌。
群眾募資的風氣解構了大組織的媒體想像,此外,一些獨立、非主流媒體記者沒有依附在大媒體的組織裡,但做的新聞報導非常專業且具影響力。1979年出生的鐘聖雄說到,他在讀書時沒有人談獨立媒體,多數同學對於畢業後的工作想像就是進入大媒體、大報社;但過了幾年後,新聞環境的氣氛改變了,如旅韓記者楊虔豪、專注環境新聞深度報導的朱淑娟等,都是以獨立記者的形式對外發聲。
身為新媒體創業者的鐘聖雄表示,隨著群眾募資的風氣興起,獨立記者或獨立媒體不需仰賴大媒體機構。九一記者節對他的意義即在於,能以獨立媒體的方式直接面對讀者和市場,但也面臨一種新聞運作模式的新考驗階段。
以公共價值為義務 為弱勢發聲
鐘聖雄認為新聞專業的內涵是求真、公益;在實踐上,不只為弱勢發聲,更要讓大家能相互理解,讓制度變得更好。
知名的戰地攝影師James Nachtwey曾說:「我是個目擊者,而這些照片是我的證據。我所紀錄的這些事件不能被忘記,並且必須設法不再讓它重複。」
James Nachtwey是鐘聖雄最欣賞的新聞工作者典範,James Nachtwey走進戰亂現場捕捉真實,他的作品以人為主,傳達對人的理解和對苦難的關懷,和鐘聖雄認同的價值不謀而合。
鐘聖雄在莫拉克新聞網、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工作期間,不管是災區、苗栗大埔、華隆自救會抗爭等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此外,紀錄彰化台西村因六輕造成的空氣污染及關注當地人罹癌的《南風》作品,更讓鐘聖雄在2014年獲得第十二屆卓越新聞獎的新聞攝影獎。鐘聖雄認為,新聞工作被交付一定的權力,就要遵守義務,而那個義務就是要報導具有公共價值的事件。
建立個人品牌 在《眉角》自我定位為「協調者」
說到未來的工作方向,鐘聖雄表示,他就讀輔大外文系、台大新聞所,具有外語能力、擅長攝影、採訪寫作,希望把自己建立成一個品牌,讓別人知道他能獨立完成國外的企劃,當國際上需要一位台灣的國際記者時,第一個想到他。鐘聖雄認為,當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別人也知道的時候,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長久。「這時就不太需要媒體組織,我不是因為手上拿了哪一家大媒體的記者證才能存活下去,而是因為我是我,所以能活下去。」
但鐘聖雄也表示,「個人再好都不會有一個團隊好,理想的團隊能彼此互補,在每個人不同的專業下做出更多東西。」
《眉角》運作後,他遇到一群熱情的工作夥伴,大家在討論時會爭執、吵架,但他認為這是很好的溝通方式,因為吵完就沒事,所有人的共識都在於如何讓雜誌的品質做得更好。
此外,除了別人提供的照片會註明來源,《眉角》其它所有的文章和照片都不掛名,《眉角》體現的是所有工作夥伴都認同的想法。鐘聖雄強調,他把自己定位為「協調者(coordinator)」,雖然他是《眉角》的創辦者,但這本雜誌不是他個人意志的體現。
鐘聖雄說到,他一直都喜歡新聞工作,那是一種能參與歷史的感受,至今仍保有熱情,但他也坦言常常必須承受很多心理壓力。他認為,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應該要有正直、好奇心、誠實等特質,未來想從事新聞工作的人,也要先瞭解自己對苦難現場的心理承受情形,知道自己有多少熱情,以及能得到多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