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天津大爆炸,從中國流出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中,不難發現每當化學災害發生,便會有含毒氣體飄到住宅區上空,針對高度危險化學物質的工業區,應加嚴工安標準職業衛生安全法的規定,但常有人為因素(黨政商權貴勾串)干擾,此在中國相當普遍,而長期漠視環保和公害的結果,終將自食惡果害己害人。但中國官方「諱疾忌醫」,反怪諸媒體的負面報導,仍然箝制新聞,後果自是不堪想像。
據網易統計,全中國有1/3的化工項目與城為鄰。一位曾經參與過多地石化項目的前中石化高級主管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舉了不少例子:「南京金陵石化距最近住宅區約200公尺;青島麗東化工與最近住宅區約600公尺;寧波鎮海煉化,兩萬多人口的生活區就在二、三百公尺外……」。在2006年,原中共國家環保總局曾組織了全國化工石化項目環境風險大排查。統計顯示,在排查的全部7555個項目中,布設於城市附近或人口稠密區的2489個,佔32.4%。
這是唯一可見的官方公開數據,但只是局限於自2003年9月1日《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來已批覆的擬建、在建和建成投產的化工石化類項目。也就是說,目前,全中國至少還有2489個不定時炸彈,隱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與民眾吃喝睡在一起。爆與不爆,什麼時間點爆,可能只差一個誘發因素而已。令人不寒而慄!
最近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就發表聲明,指陳擔憂某些危險化學品洩漏會威脅天津市民健康,呼籲北京當局密切監測、徹底交代爆炸原因及哪些化學品洩漏。BBC中文網引述美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由於令人難以置信的空氣污染,尤其是霧霾中的小顆粒,可能導致中國每年約160萬人死於心臟病、肺病和中風,平均每天導致四千人死亡,佔中國總死亡人數的17%。這種「連呼吸都危險」的國家,卻又不能以「新聞為師」,作透明、開放、溝通、討論,尋求安身立命之道,徒有美麗外衣的經濟,五臟六腑卻不堪一擊,又遑言「中國夢」耶?!
中台港新聞自由每下愈況
新聞就是新聞!新聞人更有守望、監督、教育等職責,俾提供「知的權利」需求,無法討好權貴、商賈或公眾人物,更不可能因為政治意識形態、市場競爭,或淪為金權工具或官商傳聲筒,就能違反「知的權利」,矇蔽或扭曲真實和真相,而民主、人權、人道關懷、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又正符應新聞核心價值的真諦,尤是具良知、良能、良心的新聞人全力以赴的標竿!
同時,新聞自由不是新聞人獨享的「權利」,而是幫助閱聽大眾得以「耳聰目明」,獲得幸福的依歸。也就是說,中國和台灣的政經制度的不同,對民主和自由人權的理念自亦不同,對新聞自由的態度更是不同,一個是要新聞為當權者服務,歌功頌德的文宣工具,一個則是要公開、透明、公義、公正、真實的新聞,為普羅「知的權利」需求服務。
試想,天津大爆炸事件,紙包得住火嗎?當官方採取嚴格管制新聞,益發捉襟見肘,結果消息透過網路四處流傳,真真假假一大堆,官方疲於奔命,又如何能撲火耶?!反而影響政權的穩定,增加國際負面形象,得不償失。
美國「自由之家」每年都有全球新聞自由評比報告,中國從去年的第183名跌到186名。經歷「占中事件」的香港,則從去年的第74名大幅滑落到第83名,成為新聞自由倒退得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是1990年代以來情況最糟的一次,新聞自由度嚴重惡化。由於中共一黨專政(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宗旨),致對待新聞媒體泰半採「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態度,要求「為黨服務」,扮演「歌功頌德」和「愚民」的角色。在此前提下,自無新聞自由可言。
不過,世界的潮流勢頭邁向民主自由,已是「天經地義」的人類使命,所以再強的國家只要違逆自由民主,終將會隨「骨牌效應」一一倒下,勢難長久立足國際社會。況且中國極大數的傳統媒體新聞人,接受中外民主薰陶,自有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當權者無法永遠把他們關在籠子裏!此從古今中外的改朝換代史例,不難發現,任何強權者只能得逞一時,不行仁政勢難持久!所以自由、民主之花,必然蓬勃開放,新聞自由亦終將在中港台開花結果,則是預期可見的!
新世代的資訊渴求 讓新聞自由追求更劇
參與去年太陽花學運的新世代,已能充分運用及發揮網路的功能,產生傳統媒體無法抑制的極大影響力,舉世矚目。而香港的「佔中」要求普選的群眾運動,年輕世代亦效法太陽花學運善用網路,受到國際社會重視,復使北京當局的封鎖、箝制新聞破功,連這次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也不例外。
如果翻閱在2011年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的「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就更了解何以網路新媒體,能在今天世界「通行無阻」的緣由。而作為一位七年級的數位移民尼克.比爾頓,卻是能將許多紙本工作,移到各式手機、 電腦、電子閱讀器上的人。他是「紐約時報」研發人員兼專欄作家,但卻早已放棄閱讀紙本報紙。
2009年,他在加州聖荷西市(San Jose)參加一項充斥著電腦怪咖的奧賴利新興科技研討會(O’Reilly Emer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與會對象為尖端科技的研發者。接受與會的《連線》(Wired)雜誌記者專訪,展示來自實驗室的一些原型概念,例如數位起居室的內部運作,在那裡,新聞內容可以準確無誤地從他的電腦移到手機,再回到電視的大螢幕上,還能展示電腦上的錄像。例如食譜作者與「簡約主義」專欄作家的馬克‧畢特曼(Mark Bittman),在快速做出一道菜餚的經過,如何立即地出現在尼克.比爾頓的電視上,食譜則同時躍上手機。每個裝置都可以連結到其他裝置,而尼克.比爾頓在電腦上讀到的報導,可以用電視、電腦或手機上的地圖或錄影訪談來說明。
換言之,將來有一天,沙發中的感應器可能會提醒電視或電腦轉到自己最喜歡
的節目或網址,或者手機中的感應器能偵測到自己正坐在車裡,更能將資訊大聲地唸出來,而非顯示在螢幕上。諸此的「神奇」,如今卻一一實現,不論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或如此次天津大爆炸化學事故,全世界的網友、鄉民都能透過社群網路媒體的傳播,包括智慧型手機短影片,和App如秒拍,再加上無人機、行車記錄器的影片,大爆炸的畫面,迅速傳到各大傳統媒體,讓新聞事實很難被掩蓋。
如今印刷廣告的主要類別,如分類廣告、汽車廣告、娛樂廣告、零售廣告都全面急劇萎縮乃至消失。有人感嘆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如果你指的是印刷新聞時代,那麼現實的確如此。然也有人很快意識到,一個可以實現「即時新聞或通訊」的時代,以前所未見的千嬌百媚姿態來了!
所謂江山代有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網路已是今天維護新聞自由的新戰神,而專制威權統治壓制新聞的時代,亦終將進入歷史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