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編輯室應該多與我們分享他們如何分類這些候選人。甚至不能認真看待這傢伙嗎?告訴我們為什麼!”
———————————————

 

 

右方連結是整個媒體發表。讓我們再看一次:

[赫芬頓郵報政治欄Huff Post Politics]

 

………………………………………………………………………

一則我們對於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競選活動報導的註記

撰稿-

Ryan Grim, 赫芬頓郵報, 華盛頓分社社長

Danny Shea, 赫芬頓郵報, 編輯部主任

 

在觀看過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宣布他將參選總統的發表後,我們決定我們不會將川普的競選活動歸類在《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的政治報導裡。相對地,我們會將他的競選活動歸類在我們的娛樂版面。我們的理由很簡單:川普的競選活動是屬於餘興節目。我們不會上鉤。如果你對於這位唐納先生的發表感興趣,你將可以在我們為比佛利嬌妻(The Kardashians)以及單身女郎(The Bachelorette)所撰寫的故事旁邊找到它。

 

……………………………………………………………………..

 

  這夠簡潔了吧!然而他們未對這項聲明詳細說明原因,說明這項聲明「川普的競選活動是屬於餘興節目。」
  該報並沒有試圖說服人們去相信,但想必編輯們會認為一切證據充分,就像是可以列出一個公式:川普的競選活動=娛樂。我可能會做些不同的調整─我會加上一串列的詳情說明─而我也支持赫芬頓郵報的做法。

 

1.在那長串失蹤的詳情說明裡面,可能會出現以下兩個禮拜前我從《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所聽到的內容。我可以告訴你上百種說法就像從飽學的專家以及競選記者的口中說出一樣。以下是華盛頓郵報旗下The Fix部落格(專攻政治迷們) 孜孜不倦的記者所發表的內容。

……………………………………………..

CHRIS CILLIZZA: 我當然同意川普熱愛當任何人的陪襯,因為這表示我們正在談論他,對吧?然後我認為這是一個車禍候選人,唐納·川普,本質上就是一場車禍。你不會想慢下來。你不會想去看。但總是會有交通阻塞時因為大家都慢下來而且大家都在看,對吧?那就是唐納·川普。

圖說:這是川普。把川普的競選活動當作是娛樂,這樣的想法是分享自Chris Cillizza和他的同事在他們的專欄跟廣播中做過上百次的事情。然而我跟他們有些些不同的看法。我的邏輯是…有一個人是走到了車禍現場。這個人沒犯什麼錯,他就是一「愛作秀的人」。用更溫和、更模糊的字眼來形容,就是娛樂。

 

2.只有這麼想,車禍才具有娛樂的意思:注意力的產生是來自令人厭惡的景象,而不是因為你同意它是好事、適切,或者是什麼具有價值的資訊。任何迫使我們看上一眼、隨口閒聊的都不過是娛樂。我們從社交生活和媒體生活中得知這件事。如果你願意當那個走向車禍現場的人,你也會受到矚目。川普願意走到車禍現場,其他候選人則不願意。川普不管在什麼時刻所談論的”問題”,他所試圖去解決的問題不過就是為了讓自己持續受到關注。你無法用同樣的方式進行競選活動,即使它可能會影響選舉。即使它可能但來政治後果。

 

3.「這裡有一個不同的邏輯運行在川普的競選活動裡。因此,我們將它重新歸類。」這是我對赫芬頓郵報說法的理解。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明智的陳述。(川普回應。)

 

4.是的,我覺得記者應該參與這樣的判斷。正是如此。這個候選人的邏輯是什麼?誰是一位嚴肅的總統候選人?誰不夠格?這些正是當編輯們和記者們回顧活動時所需要做的評估,並決定如何”運用”不足的報導版面。他們並沒有決定我們的票將投給誰。他們決定了如何以最好的方式來呈現選戰。誰是一位嚴肅的外交政策候選人?誰擁有能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意見,並且是值得拿出來多做討論的?競選活動記者應該能夠告訴我們,寫成報導,這樣我們才能夠藉此做出投票的判斷。

 

我部分支持赫芬頓郵報將川普選戰活動報導歸類到娛樂版。原因是,我認為新聞編輯室應該要更坦白的面對我們、告訴我們,新聞是如何對候選人進行分類。如果不把新聞對象當作一回事,那麼也應該告訴我們為什麼!這將有助於讀者評估報導內容。當赫芬頓郵報對我們來說,「川普的競選活動,最好是歸類到娛樂版面」,正是對新聞編輯的透明度揮出一擊。

 

5.不管如何,這是「象徵性的」一擊。從我的觀點來看,赫芬頓郵報將來報導川普的方式不會有多大不同。赫芬頓郵報不會忽視川普現象。從記者的角度來看,它不能被忽略。川普工作室的盛夏計畫正在影響其他參選人。這可能會影響共和黨的命運(我們尚未知道)。它說明了一些有關共和黨的當前狀態,也就是為什麼川普的影響能夠走到這步。而且,讀者和觀眾都很明顯想看川普作秀,這樣就構成電視的商業需求。因此,明確一點來說:赫芬頓郵報仍將繼續報導川普的競選活動。但正如Ryan Grim星期六在Twitter上所說:「將以娛樂為目的做為報導。這種區別是象徵性的。”

 

6.如以下呈現:

 

 

「這區別是象徵性的。」是的。也很難以一個完全始終如一的方式來觀察。

 

7.我詢問Ryan Grim:如果赫芬頓郵報的舉動是象徵性的─ 在實踐上沒有如同聲明中所說有多大的轉變─ 那你想說的究竟是什麼?他告訴我:

 

「面對歷史,媒體不是被動的旁觀者,反而是非常積極的參與者,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民意調查在早期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給有頭有臉的人物的盛會。而且自從川普加入了競選,他已經受到大量的新聞報導,而且不令人意外地,他的民調正在上升,媒體指出了一個現象是,川普為自我辯護的新聞比競選新聞還多。這是自我實現的荒腔走板。我們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做樣的新聞。這就是我們想像外界釋放的訊息。」

 

特別是在競選的早期階段,重要的事情往往是對媒體報導模式的反思。對媒體報導的模式的反思,正是問題所在。赫芬頓郵報表示:我們知道我們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我們以報導的設計者以及候選人的分類者作為角色,我們正是以此立場站在川普2016年的競選活動中:它的第一個邏輯是娛樂。不同意我們的看法嗎?也罷。你知道我們從何處來。

 

對我來說這就是進步。「媒體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這是進步。

 

8.相反的聲浪由Chris Cillizza所提出,對赫芬頓郵報所刊載的公告做出了回應:

我們有何權利去決定誰是正經的或誰不該出現在選戰中?川普的民調顯示,不論你是否喜歡他,不論你是不是覺得他的競選是個餘興節目,很多被視為共和黨擁護者、選民們,他們不這麼看待他的。這不該由我、華盛頓郵報或者赫芬頓郵報來去決定。我們的工作是去了解,為何他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分析他們的感受可能會持續多久,並且找出這對所有競選總統的候選人意味著什麼,以及他們為何有這樣的感覺。

 

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參與者。也許我們只是觀察者!我從別的記者身上看到他們採取類似的策略。如果你把川普的新聞,毫不考慮地當作是娛樂,那麼你就是在告訴那些支持他的選民,他們是小丑跟蠢驢跟被愚弄的人。但這些都是真正的選民!你不能這樣說他們。(當然,真正的選民要一直到2016年一月份才會現身,不過可先暫不討論…)


 

我們如何能決定誰是正經的,而誰不是呢?最明顯的問體在記者身上,他們早就已經這麼做了(但是在默許的情況)。如同Ryan Grim說。「川普已經消耗了大部分的報導,而且無庸置疑的,他的民調正在上升……。」

 

9.換作是我會做不一樣的方式。我會在公布政策時附加詳細的分析工作,提供有關於早期主要的民調跟媒體報導的精確依據。(有些情況開始在這裡浮現。) 我會確認,川普-量身製作的新聞真的不會出現在政治專欄。(「我們昨日還在著力解決糾結,但那將會是我們處理它繼續發展的方式,Grim在星期日早上發表聲明。」) 而且,與其要求政治記者們以娛樂邏輯來處理川普競選的新聞,我也想請娛樂記者們來處理 川普-製作下產生的政治後果。

 

10.Grim告訴我:「川普能擁有任何支持他的人,這是一個真實的現象,並且具有真正的影響力,那應該要被認真報導才對。我們所要表達的是,報導川普本身的話,就不需要太認真。」

 

再次重申,這對我來說似乎合情合理。而且最近有跡象顯示川普效應達到高峰,所以也許這個問題將來會消失。

 

但赫芬頓郵報的作法,揭露了關於競戰報導的某些事情:競選報導像是默認的裝置(default settings),會不斷創造出循環來。這個裝置不喜歡他們有人提出異議。這就是譁眾取寵 (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那是幼稚的行為 (美國彭博新聞社Bloomberg)。我不同意「我們會將他的競選活動列為我們娛樂專欄的一部分…」這是由腦子有料而且具有自由思想的大人所會說的話。

 

相片來源:Neelex & Gage Skidmore

 

原文網址- http://pressthink.org/2015/07/huffington-post-says-it-will-frame-trumps-campaign-as-entertainment-why-i-support-that/#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