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鐘獎評審批評臺灣綜藝節目「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低落、知識沒有」,許多藝人不以為然,並嚴加反駁。圖片來源:藝人吳宗憲臉書。)

 

  8月19日,第五十屆金鐘獎公布入圍名單,引發演藝界熱烈討論。對於金鐘獎評審斥責綜藝節目「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低落、知識沒有」,藝人看了紛紛打抱不平,回應焦點放在「收視率才是評分標準」、「評審應以鼓勵代替苛責」的討論上。然臺灣綜藝節目缺乏原創性、品質低落問題,由來已久;過去「中國」被臺灣綜藝節目視之為輸出國,然而最近已經有超前的趨勢。

 

金鐘五十 為綜藝界當頭棒喝

 

  第五十屆金鐘獎在今年8月19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綜藝節目獎「五缺二」,入圍只有《我要當歌手》、《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音樂萬萬歲3》;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則是「五缺一」,入圍有主持《娛樂百分百》的羅志祥、黃鴻升,主持《綜藝大樂門》的吳宗憲、歐漢聲、陳漢典、黃路梓茵,主持《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的黃子佼,及主持《音樂萬萬歲3》的黃韻玲、林俊逸。「從缺」的情況罕見,入圍者大部分為音樂性質的綜藝節目,而如大牌明星吳宗憲主持的《綜藝玩很大》與《綜藝大樂門》、胡瓜和鐘昀呈主持的《明日之星Super Star》、豬哥亮和陳亞蘭主持的《華視天王豬哥秀》等收視率高的節目,卻都名落孫山。

 

  對於綜藝節目獎的結果,金鐘獎評審主委藍祖蔚表示:「評審人員已全面看完所有報名節目,從中『勉強』、『盡力』的選出入圍名單,但現在的節目普遍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低落、知識沒有,唯一進步的是科技,不符合評審的專業堅持,討論過程冗長,也有多方拉鋸,最後才出現這份名單。」顯示這次評審團隊對於臺灣綜藝節目普遍失望,選擇採取更為嚴峻的態度,期待綜藝界能夠痛定思痛,追求製作創新。

 

藝人抱不平 認為觀眾即裁判

 

  面對金鐘獎評審嚴厲斥責綜藝節目普遍低落,只能「勉強」選出入圍名單,綜藝界人士不以為然。吳宗憲認為:「金鐘獎應該是鼓勵性質,不應拒人於門外,然後又說從很爛的裡面選出3個。」他更表達:「觀眾才是真正的裁判。」主持《康熙來了》老牌節目的小S也認為:「帶給觀眾歡樂就好。」胡瓜女兒小禎安慰他表示:「收視率會說明一切啊,為什麼一定要入圍?」他們似乎皆認為「收視率」的高低,才是證明節目好壞的首要標準。

 

  當然其中不乏對金鐘獎結果有較中性或支持的看法。如蔡康永說:「評審提醒大家重視品質,不用再假裝粉飾太平,這樣很好」

 

  張小燕表達:「尊重評審決定。」然對於綜藝節目的好壞評判標準為何?節目的品質與收視率,孰輕孰重?這值得大家深思。

 

收視率才是問題的來源

 

  2011年12月,在學術界,吳品儀與李秀珠在〈綜藝談話性節目─臺灣電視產業模仿同形現象〉這篇研究就指出,臺灣節目只重視「收視率」,會導致互相模仿、缺乏創新的問題。他們針對2010年的綜藝節目《王牌大間諜》、《今晚誰當家》、《康熙來了》、《麻辣天后宮》、《國光幫幫忙》、《得獎的事》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發現,這些節目存有互相模仿的情形,節目會參照產業間普遍流行的製作策略,並跟隨「收視率」表現進行模仿。

 

  尤其《康熙來了》具有一定的收視率和話題性,並擁有五、六年製作經驗與成果,較有本錢開啟新話題,也累積掌握了市場接受度的能力,因此被其他節目製作人視為模範組織。

 

  然而,為了穩定收視表現而進行產業間的仿效,卻會讓各個綜藝節目間的運作模式過於相像,而會喪失其原有的競爭優勢。順從產業制度壓力(例如收視率、從眾模仿)雖然仍在短期上解決節目所遭受的風險,但卻會讓製作單位進入浪費資源、重複投資,以及消極逃避風險而錯失創新時機的機會。

 

對臺灣綜藝節目的批評其來有自

 

  臺灣綜藝節目缺乏原創性,大多模仿或抄襲日本及美國的綜藝節目,此說法由來已久。近年來更嚴重的現象是,以往被視為臺灣綜藝節目輸出國的「中國大陸」,其節目轉而開始往臺灣進軍,甚至臺灣綜藝節目內容常常被認為抄襲自中國。

 

  2013年《亞洲週刊》一篇報導,指出:「中國大陸綜藝節目崛起,相對的就是臺灣綜藝節目的走下坡,各大主持人、歌手、製作、音樂人紛紛到對岸撈金,唱歌選秀節目(《超級偶像》、《超級星光大道》等)甚至在做了兩三年後無以為繼,令臺灣有人對臺灣綜藝(歌唱)節目前景感到憂慮。」實際上,對岸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我爸爸去哪兒》等節目,在2014年左右已紛紛渡過海關,登陸臺灣電視內容,並取得不錯的成績。

 

  更嚴重的情形是,臺灣綜藝節目近年來開始有抄襲大陸節目的跡象。2013年《蘋果日報》報導,臺灣綜藝節目「倒退嚕」,中視《超級歌喉讚》,找歌手跟素人PK,被質疑抄襲湖南衛視《我是歌手》。而今年新出的節目《校花來了》,被認為部分節目主題,來自於大陸節目《奇葩說》。種種現象,皆反映了臺灣與大陸電視節目產業的主從關係,早已產生變化,甚至可能翻轉過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電視產業的反思

 

  綜藝節目被批評為品質低落的現象,不僅發生在其本身,臺灣電視產業的破碎化,也導致各個電視台都面臨收視率低、製作費低,導致無能力生產「規模」龐大的節目,以吸引更多觀眾的問題。然而,高品質的電視節目雖然往往需投入更多的製作成本,但兩者間並非存在「必然」的關係。例如公共電視播出的《麻醉風暴》,不就驚豔了我們的視覺?

 

  難道金鐘獎評審純然只是要批評臺灣綜藝節目嗎?筆者認為他們所抱持的觀點,就如同1940年代的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社會學家),對於當時正興起的流行音樂的態度:「他們並非決然抗拒逸樂,他們討厭的是文化工業將逸樂搞得沉悶不堪,逸樂不再是自由,而是屈從於需求。」這不就是臺灣綜藝節目現在的情況嗎?

 

參考來源:

1.成露茜、羅曉南(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

2.夏春祥、唐士哲、羅世宏譯(2013),《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

3.吳品儀、李秀珠(2011)。〈檢視臺灣電視產業模仿同形現象─以綜藝談話性節目為例〉,《廣播與電視》,33:63-88。

4.https://video.udn.com/news/362113

5.http://star.chinatimes.com/news/20150827000773-261101

6.http://gotv.ctitv.com.tw/2015/08/73062.htm

7.http://goo.gl/HiL26c

8.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379562115655&docissue=2013-38

9. http://tw.people.com.cn/BIG5/n/2015/0108/c14657-2634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