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仁 | 自由時報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廢水對環境的汙染,無磷洗衣粉成為重要選項。(圖片來源:劉力仁)
新聞報導
臺灣有優良的廢棄物回收再處理技術,但適合引進國外廢五金在臺處理嗎?
2013年10月29日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多個環保團體聯合召開記者會抗議環保署著手修改「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開放十二項原本被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混合五金廢料,進口來臺再生利用,環保團體認為國內事業廢棄物一年高達1800萬噸,已經耗費大量土地、能源處理,非法丟棄問題不斷,已經超過臺灣環境負荷,不應該再進口。而且這項政策也違反巴塞爾公約,有毒物質不得越境移動的精神。
環保團體也質疑,環保署欲開放廢電線電纜、廢變壓器、廢電容器、電鍍金屬廢塑膠、廢電腦、廢家電、印刷電路板等十二項,未來這些廢五金將填海造島﹔但環保署強調廢電腦、廢家電,與國內稽核認證回收體系易生混淆,且二次污染及殘渣最終處置問題有待克服,暫不開放輸入,也無意將電子廢棄物填海造島。
中華醫事大學副教授黃煥彰表示,二仁溪從1970年代開始露天燃燒廢五金回收,造成嚴重污染,1983年,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代表的勞長春博士檢測發現當地的空氣中戴奧辛含量高達0.2ppm,為垃圾焚化爐周界空氣中戴奧辛濃度的數億倍以上,遠超過適合人居的安全標準。目前已經花了超過42億元整治,周遭民眾健康受到威脅,慘痛經驗還不夠嗎?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說,現在還可見到廢五金被丟棄在山邊海邊,未來這種不當行為將更猖獗,政府根本無力防止。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廢五金中的貴重金屬溶解或電解精煉過程產生的廢酸廢水處理過程會有重金屬汙泥,後續處理相當複雜,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面對這些質疑,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吳天基表示,國內廢電子電器及廢資訊物品回收處理體系健全,去年回收率達80.41%,其中80%以上轉為再生料。巴塞爾公約倡議世界各國對於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須嚴加管控,並非禁止廢棄物越境轉移處理,環保署會比公約更加嚴格管制,應回收處理業檢具的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需經環保單位審查核准,且應即時上網申報衍生廢棄物的清理流向,並將衍生廢棄物送合格的處理機構處理。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五金廢料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有毒汙染物及氣體,巴賽爾公約的精神允許締約國更嚴格認定,並非放寬,環保署不該誤導民眾對公約的認知。
2013年11月7日衛環委員會中,環保署長沈世宏答詢時再度強調,這些廢五金「不是廢棄物,是原料」、「有價的資源」目前業者技術已能達到80%以上的再利用率,只要能妥善管理這些處理廠,這些業者跟其他的生產事業並無不同。適度開放混五金廢料進口,扶植資源再生產業發展,提煉出製造業需要的稀有金屬,也具有戰略意義。
但立委田秋堇表示,1公噸的電子廢棄物僅可提煉出1公斤的銀、300克的黃金、150克的銅,但剩下998公斤的電子廢棄物與產生的廢水、污泥處理,臺灣目前掩埋場無力處理,未來恐須採取填海造島方式處理,則又會造成污染臺灣海洋的風險。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最後通過提案延緩此一政策,但延緩並非終止,臺灣是否該引進國外廢五金發展臺灣再處理業,後續發展仍值得各界關注。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環保署預計修改的《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將准予進口十二項被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混合五金廢料,包含電線電纜、變壓器、電容器、電子零組件、通信器材、電腦、電鍍金屬塑膠等,希望扶植國內資源再生產業「點石成金」。若以1支100公克的手機為例,內含金0.028公克、銀0.189克,銅13.71克,若以臺灣2007年手機銷售量超過10億支,每年產生5億支的報廢手機計算,則可回收金14公噸、銀95公噸、銅6855公噸(經濟部,2007),新興的「廢品煉金術」似乎前景大好。
不過,必須同時關注「垃圾變黃金」可能的風險與代價。廢五金成分複雜,家電中半數以上的材料幾乎都對人體有害甚至含有劇毒,光是家用電腦中的有害原料就包含鋇、鉛、汞、鈚、鎘、塑膠等。臺灣的廢五金汙染亦是殷鑑不遠:1970年代臺南二仁溪及灣里地區曾是回收廢五金的重鎮,廠商和居民在河床焚燒廢電纜,融化塑膠取得有價值的銅線,或敲碎家電取出有價零組件,也利用電解和酸洗回收廢家電中的貴重金屬,但這些回收過程並未經適當污染防治設備處理,成堆的廢棄電路板埋在土壤裡,化學藥劑熔煉酸洗的重金屬廢液直接傾倒入溪水中,進入河流和地下水,焚燒釋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如劇毒的?喃、戴奧辛、多氯聯苯類等致癌物質,對自然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1982年臺南灣里因燃燒廢電纜造成戴奧辛污染事件,1986年4月二仁溪上游廠商酸洗廢五金,使得溶解的銅隨著溪水流入海中,造成高雄縣茄萣鄉沿海的蛤蜊以及牡蠣變成綠色,接著大量死亡。
而隨著臺灣環境法令趨嚴並禁止廢五金進口,產業也逐漸轉移至國外。近年中國廣東省貴嶼就如同1970年代的灣里,居民以土法煉鋼的方式收拾了全世界的電子廢棄物(e-waste),雇工用火燒、酸洗、徒手拆卸的土法取出其中的貴金屬換取報酬,但是他們和後代卻長期生活在拆解的重金屬汙染中,重金屬也同時葬送了貴嶼的空氣、水和土地。
檢視臺灣的資源環保政策,隨著經濟成長、產業轉型以及環保意識的崛起,在1990年代以後逐漸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並在1997年的資源回收體制調整中納入了市場機制,成為目前資源化產業的運行基礎。根據經濟部的資源化產業評估報告,臺灣資源化產業,穩定發展的回收材質產業為廢紙、廢基本金屬、廢橡膠等,而快速發展者則是電子廢棄物,廢塑膠與廢建材。電子廢棄物之所以會受到資源會廠商的青睞,主要是所含的貴金屬材料,電子產品為了輕量化使用單價較高的工程塑膠也是誘因之一。
依照資本市場逐利的遊戲規則,「有利可圖」成為業者處理資源的唯一誘因。以PCB印刷電路板為例,過去的電路板廢棄後便直接送進垃圾掩埋場,但由於處理技術進步,得以提煉其中的貴重金屬,因此過去埋在彰化二林的電路板又通通被挖出來進行回收再生。相反地,若是資源的殘餘價值低、處理成本高,業者往往選擇不予處理,如此便容易產生無利可圖的廢棄物遭棄置,或為節省成本偷偷排放汙染的漏洞,無價值的廢棄品因缺乏再生的獲利空間,直接面臨銷毀命運。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曾耀寰 |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電訊研究所
新聞來源:記者劉力仁採訪報導
標籤: 廢五金、有毒廢棄物
延伸學習:
Leonard Annie(民99),東西的故事,吳恬綾、黃亭睿譯,臺北市:時報。
胡慕情(民103),環保署開放廢五金進口,後患無窮,商業週刊。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article/707
鍾美華、呂穎彬、蔡振球(民96),我國資源化產業之前景與發展,新竹縣竹東鎮 : 工?院產經中心出版 ; 臺北市 : 經濟部技術處發行。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