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網路流行一種「小時不愛唸書,長大當記者」說法。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不愛唸學校教科書的人,泰半喜歡看雜書貪玩,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有興趣,有點叛逆個性,又好打抱不平,生活隨性,大致符合當記者一半的條件;
但只憑一招半式闖江湖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如今必須「勤跑、勤寫、勤學」(另勤跑圖書館,不斷累積建立專家學者檔案,多學各種不同語言、文字)而能否有鍥而不捨的毅力和耐心,能否不受名利或威勢羈絆,能否有堅持到底的決心和敬業精神,諸此,才是真正嚴峻考驗一個人,是否能成為受人尊敬的記者的要件。
新聞業不是名利場
當一名稱職的記者,往往會和和政府、權貴、富豪站在對立面,是因為新聞媒體負有監督、守望、教育的職責(或稱「第四權」),並非是政府包裝加工文宣的傳聲筒,或為政客化妝師、工商企業的公關文宣。同樣的,亦須能自省、自覺、自悟、自律,堅守專業倫理規範,有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才能勝任愉快,否則「錢少、事繁、居無定所」,日子難過。也就是說,記者沒有什麼物資或名利的享受,圖的有的只有「精神」慰藉,當閱聽大眾能傳誦自己的報導時,便是人生一大快事,夫復何求!
如果把記者工作,看成終南捷徑,或是汲汲名利,最好趁早改行,不須為此行業受苦受難,因為毫無意義!亦因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反而活得痛苦,何苦來哉,況且行行出狀元,又何必獨沽這枝香呢!
當客廳成為新媒體工廠
時代巨輪是永遠向前的。今天的新媒體時代已與往昔不同了,就是工作或生活,都離不開電腦(手機等3D、4D數位化產品),自然全然改變新聞媒體的工作型態,例如文字、攝影、編輯、記者,可以一人兼作,連一個手機都可當場完成新聞報導,傳遞又方便快速,透過網路不再有固定的截稿時間(平面媒體例外),幾乎24小時都可有「即時新聞」,及隨時修補更新的編採功能,使偌大的編輯部門,宛如一個不佔面積的匯流平台。而且可以像細胞不斷分裂複製,變成人人都是「記者、總編輯」,一人一把號,連客廳都可成為「新媒體工廠」、一個新聞網站、一個網路報社、一個網路電視台,可天天產製新聞。
這樣新媒體的殘酷現實,是四十年前,當時的新聞工作者,做夢也沒想到會成真(記得45年前曾將1970年首屆亞洲科學新聞研討會的心得報告,及1976年進入中研院數學所參與「中文電子化研究」工作時,跟王惕吾報告「中文電腦」即將會改變媒體結構,但他卻答以「有生之年看不到」。結果不出廿年,聯合報系追趕中文電腦製版),更沒想到整個媒體生態、結構、環境,都因資訊科技的發達,教育普及顛覆,有如工業革命把農業社會結構型態完全翻轉。
今日的新聞記者更為重要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塞繆爾‧佛里德曼(Samuel G. Freedman),亦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從事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長達三十年,雖認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其實是共享相同的新聞傳統的核心價值。但在今天傳媒數位化時代,他反而認為新聞記者的角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重要過。他以美國金融界醜聞安隆案為例,強調記者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特別是揭露這則新聞內幕的,正是一名31歲的年輕記者。
佛里德曼並提到有人在Nexis和網上搜尋對三角女衫公司大火事件的解釋(1911年發生在紐約市東城貧民區一家條件惡劣、工資低廉的工廠的大火歷史事件),然各種網站和Nexis上卻提供了不同的日期、人名和死亡人數,隨著越來越多的記者在網上進行報導,使錯誤也不斷重複,讓謊言變成了事實。又如在Google上搜尋「馬丁.路德.金恩」,卻會出現許多的誹謗內容。足見網路傳播的正確性不足,復經電視、報紙未經查證的引用,造成以訛傳訛,自備受各方責難,不在話下。
英國著名的傳播學者歐妮爾教授(Onora O′ Neill)就曾說過:「擁有新聞自由,並不表示擁有欺騙的執照」,她指出:「身處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我們皆須謹慎地付出『信任』,所以無法評估的報導,簡直就是『災難』。…我們需要的是可評估和查證的報導,如果不是,那麼公眾評論的源頭便受到污染,誤導社會的判斷。」足見媒體的公信力重要,是恆久不變的!
美國北卡大學新聞系教授邁爾(Philip Meyer)亦曾在「正在消失的報紙」(The Vanishing Newspaper)一書中,反覆告誡網路時代的報業生存關鍵,乃在尋回正統報業核心價值的「可信度」,即社會對報紙的公信力。
如今報業結合網路的發展,顯已為必然的趨勢。根據前兩年英國編輯人協會(Society of Editors)的一則報導,英國的《郵報網站》(Mail Online)成績斐然,瀏覽量(unique users,即來自同一網路位置的訪客人數)在三年內躍升446%,每月達五千萬人,成為英國所有報紙網站之首,在全球英文報紙網站而言,瀏覽量亦僅次於美國《紐約時報網站》。而在英國發行量公信會(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的統計分類中,《郵報》一直只被列為中檔報紙,日銷逾二百萬份。該報發行人馬丁‧克拉克(Martin Clark)指出,在報紙決定網上內容時,要完全信賴記者編輯的專業觸覺,絕不受技術人員所左右。他說,《郵報網站》的成功,其實就是尊重新聞專業的明證。
新聞業的未來不在過去 信任卻是永恆
由於目前的網路則正方興未艾,像紐約時報的Blog首席記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的「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就指陳,他並不是唯一停訂紐約時報紙本的人,而是數位化革命翻轉太快,正劇烈衝擊每一種媒體型態,像紐時不到十年已由120萬份下滑至不到百萬份。換言之,報紙的衰退,自亦影響雜誌、出版業、DVD影片、CD音樂,乃至電視、廣播等等,顯然網路新聞已相對凌駕廣電、報紙之上,台灣的媒體勢將因數位化使生態環境呈現新的面貌。
美國學者古柏(Mark Cooper)說得好「新聞業的未來不在過去」(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Is Not in the Past. )。而是應與日俱進,利用新科技使「數位匯流」,解構傳統並重建運用資訊的各項載具(網路、手機等),創新研發,才能生存發展。但網路時代的報業生存關鍵,仍在新聞的核心價值(求真、求實),豐富讓人信任的新聞素質內容,才是正道!像美國的「紐約時報」便是因為「忠實、客觀、公正」贏得閱聽大眾信任,成為國際新聞媒體的模範生,此當是新聞記者追求的標竿!
跑新聞是記者本色的省思一從法拉奇談起(上)/呂一銘(https://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