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成為自己鏡頭前的受害者,這位年輕充滿活力的電視記者,在一個神清氣爽的早晨採訪當地的商業協會,隨著劇情發展,如何將像是帕克和華德這樣的受害人維持在故事中心?有多少東西需要提及、討論、探索兇嫌,這位前任記者的犯罪動機是什麼?他在警方的追捕過程中,最後飲彈自盡。殺手自己所說的話跟他的背景有什麼好發表和張貼的?在邪惡的行為與尊重受害者、倖存者等議題上,要如何去平衡公眾的權益?

 

必須讓慘痛的代價成為進步的經驗

 

  有證據顯示,一些高調的槍手沉迷於過往的事件中,不管是出於一種原始的報復幻想,軍事妄想症,或者只是簡單的虐待狂。據報導,桑迪胡克 (Sandy Hook) 槍手蘭扎 (Adam Lanza) 著迷於哥倫拜恩 (Columbine) 高中大屠殺事件,例如,同樣是重度精神病患者的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手趙承熙 (Seung-Hui Cho)。挪威的Anders Breivick把自己描述成一位基地組織卡達 (Al Qaeda) 的學生。史密山湖槍擊案過後,美國廣播公司收到了來自佛拉瑞根 (Vester Lee Flanagan II) 散亂的傳真信函,特別是大讚特讚兇手一番,並且概述他對於前雇主的怨氣。這樣的資訊,在一定程度上顯示這些兇手透過新聞和網路學習到犯罪手法。

 

  但是如果兇手可以從過去的事件中吸取經驗,那麼記者同樣也行,然而我們卻很少這麼做。有些問題已經開始絞入史密斯山湖槍擊事件的漩渦中,一路流傳回維吉尼亞理工 (Virginia Tech) (順帶一提,攝影師亞當�華德原本計畫在大屠殺事件過後開始在這間學校進修)。

 

  當時情況也和現在一樣,一家電視網路NBC,他們收到一個來自兇手發出的訊息,是一個影片宣示視頻。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士建議電視網路業者,播放/觀看此視頻,可能會讓心智不正常者在腦袋中產生危險的想法。與此同時,新聞行政機構看到了別的東西:這個視頻清晰地描繪出兇手的輪廓,以及與現實脫節的狀況。NBC的決定─ 受到許多的地方的批評─ 但是這是一個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安全之間謹慎評估衡量後作的決定,趙某的影片摘錄被拿來在單一新聞播報週期中播放,之後它便從網路中被刪除並且也不再轉播。

 

槍殺新聞必須要有公共傳播的政策

 NBC這樣的做法,關係到公共傳播的政策。趙某的橫行被人們理解為一種重度精神疾病下的產品,也作為與精神健康醫療系統、法院和大學之間連接點的失敗經驗,一旦考量影片內容可能造成社會負面影響,就應該盡力限制這項有問題的影片過度傳播的問題。相比之下,福斯電視網Fox將未經編輯的ISIS斬首示眾的影片放在他們自己的網路資料庫內,對於那些反社會份子來說,它成為了異教派凶狠殺戮招募新兵的動員影帶。

 

  關於維吉尼亞槍擊案還有很多內幕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如果過去的事件可以是任何的指引,有一些事是我們原本以為自己知道的事情,到最後卻會變成極大的謬誤。現在稱讚維吉尼亞西南部的當地記者和編輯們,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做了對的事情,也許不嫌太早;相對的,現在反省,像是帕克和華德這兩個年輕的新聞專業人才可能會在直播拍攝現場遭到槍殺,也不嫌太遲。是時候來重新省思,美國新聞界究竟對於槍枝的報導,是否問了一個好的問題。

 

原文網址- http://dartcenter.org/content/framing-wdbj-tragedy#.Vd_eYiWqqkp

譯者- 莊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