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原文
網路的世界,總是千變萬化的。因為網路並非儲藏庫,也不是圖書館,它非常地不穩定,而人們甚至無法計算有多少網頁。然而,「網頁說走就走,它真的就會不見了,一點資源都會不存在,」 網路檔案與歷史學家傑森.史卡特 (Jason Scott) 說。
網頁這種特殊性,對知識汲取,甚至對知識的定義本身來說,都是危險的。古代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Library of Alexandria, 它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 )得以保留書籍幾世紀。但到了當代世界,也許人們會把網路世界當成是最大的圖書館,然而,當大量網站默默地消失後,人們才懂得珍惜它們,非常地弔詭。
***
時間回到1992年,第一個網頁瀏覽器 Netscape Navigator 都還沒誕生(1994年);《紐約時報》的網站也還未見蹤影(1996年),當時世界上也還沒有 Google。
到了 2006 年,《洛基山時報》的一位調查記者凱文.佛翰( Kevin Vaughan )與他編輯同事約翰.坦柏 (John Temple)一起報導了一件發生在 1961 年小鎮火車對撞的事件。同時間,他們還邀集了網站部的同仁(也就是,美編設計師、工程師與影音製作者)一起製作並呈現該新聞事件的網站資訊視覺,並還原了這個轟動當年該地方新聞界的事件。 「我不想過度渲染,但所有經歷過此事件的人們,都覺得是一種變革,」佛翰說。因為所有讀者都在電腦前觀看事件的還原,「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坦柏說。但是,直到 2008 年,佛翰入圍了普立茲獎(the Pulitzer Prize)的特寫報導獎。不過就在隔年,有一天,《洛基山時報》卻收了,在毫無預警地,該新聞事件的網站也從此消失於網路上。
* * *
當年事件發生時,佛翰還是個 23 歲、有個剛出生的女兒的年輕記者。後來,他從當年剪報中獲得當年這個造成 20 人死亡事件的線索,「到現在我還在想它當時是如何發生的,它對我都像是一場夢一般,」佛翰說。後來,他一有機會才開始調查更多資料,甚至最後轉變成數位新聞資訊,供大家在線上閱覽,直到最後隨著報社關閉,才消失於網路上。
* * *
倘若,連普立茲獎的特寫報導新聞都會消失,那任何事都有可能會不見。 換句話說,如果人們想儲存任何數位資訊,你真的就要決定儲存好它,因為在網路世界裡,資訊比較像是一種訊息系統,而不像是一間圖書館。
那麼,其他形式的資訊也會同樣遭到破壞而消失嗎? 是的,1912 年到 1929 年在美國所製作的電影幾乎已經消失。幾乎任何形式的資訊,在一誕生之際,都遭到輕視而未被人們好好保存,例如:書籍、電報,而如今網頁也有類似的情形。史學家與數位保存工作者皆認為,早期與現今的網頁,遲早有一天都會消失。
不過,很幸運地,佛翰製作的新聞事件資訊,後來曾被大學製作成 DVD。他還將之寄到《丹佛郵報》,詢問是否所有資訊都還存在。很幸運地,「是的,它們都還在,」對方回答他。
* * *
對於佛翰來說,也許新聞網頁的形式不可信任,但對他的兒子蘇爾(Sawyer Vaughan)來說,他卻認為,所有的資訊形式,都可以被轉換成網路數位資訊。「我的任務就是,將所有曾經因數位格式變革而消失的資訊,重新再修整回復出來,」蘇爾說,他是一位主修電子工程與電腦科學的大學生,「數位網頁最酷的地方,就是他的內容都跟故事連結,」他說。
蘇爾認為,如果人們所指的網站,是指當年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所發明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話,那麼以現在的技術發展來說,它的確已經不存在。
蘇爾說,「並不見得,新聞組織會把舊新聞文章砍掉,Youtube 的舊影片也會消失,但是其他檔案技術或實體設備,就會把這些網站『存』起來,即使可能會更換網址。」也就是說,這些網站資訊轉換了地方,人們必須搜尋它。成功的網站保存實例,仍然有可能。但成千上萬有用的東西,還是有可能會默默地消失,「隨著時間經過,究竟數位資訊會被保存多久,我也越來越沒有抱著希望,」蘇爾表示。
原始資料來源: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5/10/raiders-of-the-lost-web/4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