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進入『黨媒2.0』時代」,張潔平開場便清楚說明,中國權力與資本空前緊密地結合,新媒體在中國已經成為資本與權力爭奪的新戰場。
去年底(12/22)「兩岸三地新媒體戰場」講座在誠品台大店舉行,邀請《端傳媒》執行主編張潔平分享中國近年進軍新媒體的策略。
新型主流媒體搶奪輿論
中國政府搶進新媒體的策略,第一步是搶奪民間媒體的話語權。張潔平分析,過去中國政府只是限制報導內容,但現在還要用「新型主流媒體」搶奪民間媒體的讀者。
所謂新型主流媒體,就是過去為黨喉舌的傳統黨媒,在網路上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現,《人民日報》就是典型代表。張潔平說,「過去走在路上,是不會有民眾看《人民日報》的」,但《人民日報》今年已成為擁有最多微博粉絲的媒體。她認為《人民日報》透過年輕人的語言,輔以漫畫、圖片與生活用語與新世代互動,相當受歡迎,顯示中國政府對於新型主流媒體的努力很有成效。
她也表示,收編舊媒體是另一個很常見的手法。中國主要的入口網站如網易、新浪、騰訊與搜狐,無論什麼時候打開,頭條一定是習近平。在商業上則利用傾中的資本家收購媒體,馬雲近年逐漸收購十幾家媒體,包含近日以高價買下的《南華早報》,都被媒體圈解讀為「為國接盤」。她強調,現今中國網路的現況,權力與資本前所未有的緊密,政府對於媒體的控制也到達新高點,是相當令人擔憂的。
成立網路領導小組、打壓新媒體意見領袖
《端傳媒》的報導曾指出,習近平在2014年成立「網路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統一管理網路。張潔平認為,過去網路由八、九個部門共同管理,制度上的灰色地帶讓網路空間得以保有空隙,但現在權力集中到一個單位後,中國政府對於網路的管控便可以更加嚴密、有效。
對於社群媒體的控管,中國政府也頻頻出招,首當其衝的是新媒體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意見領袖被稱為「大V」,他們擁有廣大的追蹤者與粉絲,在社群網路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張潔平表示,自習近平上任以來,微博大V活躍度明顯下降。政府不但註銷許多批評政府的大V帳號,也頒佈各種法條來打壓與限制他們的言論,光是2014年微博大V的發文量就減少了四成。取代而之的是政府培養新來的新大V,他們在網路上重新引導議題,替政府奪回網路發聲權。
新媒體火熱 調查報導氛圍低迷
「眾籌」是現在許多新媒體的嘗試突破的方法,《報導者》、《立場》都在嘗試眾籌的可能性。但是這樣的獨立媒體在港台都難以生存,何況中國?
根據張潔平觀察,中國新媒體非常火熱,公共討論的氛圍卻非常低迷。她解釋,過去中國有近三百位調查報導記者,現在近90%都已經轉行。調查報導環境艱難,許多資深記者改做體育、財經等非政治的新聞,但根本無法觸及國家真正結構性的問題。
資本收購媒體 如溫水煮青蛙
現場有聽眾提問,港台的觀眾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是否可以抵抗中國在權力資本下運作的媒體操作?對此,張潔平語重心長地表示,「溫水煮青蛙永遠有用」。
對於一個真正有心收編媒體、控制輿論的人,並不會在意等待五年、十年。她也舉最近剛被併購的《南華日報》為例,數年後這些媒體會開始慢慢轉變態度,在重要議題的選題上,選擇對黨有利的報導角度,且讓一般的閱聽眾幾乎難以察覺。
現場觀眾也關心《端傳媒》如何面對中國的收編?張潔平笑著說,要被收編也要有點實力才行,《端傳媒》應該是被打壓的。不過她也表示,《端傳媒》採分散股權的方式,目前編輯部的股權擁有三成以上,未來希望可以持續增加。如未來真遇收編,至少股份不會過度集中。
成為跨區域的獨立媒體 連結區域議題
張潔平表示,習近平的媒體策略強硬,媒體不是被完全控制,就是被打壓,而《端傳媒》選擇了後者。因此《端傳媒》將自身的觀眾群放在「華語世界的公民」,將重心放在港台與海外華人,前進不了中國,也要把海外的市場做大。
將自身定位在營利性媒體的《端傳媒》,如何能在維持運作的同時,也能保有編採的獨立性?她回答,「用好的內容去換回高質量的用戶,也換來廣告,這是很傳統的模式。」
在八月已經上線的《端傳媒》,未來也希望可以連結港台媒體的報導議題,她表示,許多議題是跨區域的,與《報導者》、《立場》這些獨立媒體合作,可以讓跨區域的議題更充分的被探討,也讓觀點更多元、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