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Facebook發布了Facebook的即時文章,其初步嘗試改革Facebook的使用戶體驗在新聞閱讀方面。一個月後,蘋果公司推出了他們自己的蘋果新聞App應用程式,它允許”那些擷取自出版商的網站,被塑造成看起來像是文章的故事,同時放入蘋果的應用程式內。”
對於未來的平台以及他們與出版商們之間的關係,已經有很多的聲音出現並討論有關於這個舉動的意義。但先將平台討論放一邊,讓我們來看看在這裡的一個基本假設:Facebook和蘋果,他們可以說是擁有龐大的力量去塑造新聞未來的樣子,他們選擇專注在一個以文章形式出現的未來。有關新聞是如何分配的形式和結構尚卻未被質疑,儘管那個形式主要是被用於發展來作為對於印刷(平面)媒體的約束(以及早期網路)之響應。
與其看向大型技術平台去提議新聞的未來,或許這裡有一個給新聞機構自己重新考慮的大好機會。畢竟,對革新自己核心產品的出版商而言,他們是擁有最多受益的人。所以,如果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構想文章的方式,新聞可能會是什麼樣子呢?
放手舊有制約
新聞在歷史上曾代表一系列的文章,它報告所發生的事件,因為這是唯一能發布新聞的途徑。印刷媒體的約束意味著,一旦在報紙上經發表後,頂多,一天兩次並且在一篇文章第一次發布後,它就無法更改。雖然新聞機構透過創意性地使用互動、影片,和影音來適應新媒體形式,一旦出版了一次,並且沒有隨著時間而成為累積性的知識。
創造新聞給目前和未來的媒體遠景,這是指以更多的創新方式來考慮我們報導的時間尺度。訊息應該累積在自身,文件應該要具有對新報導或者訊息反應的方法。而且我們應該考慮用戶的消費行為,以它來做為發生在所有節奏的韻律,不單只是作為每日更新而已。
那麼,累積的新聞是長什麼樣子?什麼是技術上的需要,以此來理解那些可能性?首先,讓我們斷定,我們不是在談論轉變新聞報導成為一個單純的參考資料,像是一個以新聞為主的維基百科。不是的,而是這是關於利用知識的深度,從一個報導豐富的身軀擴展和深化對新聞的體驗。
為了充分利用在每一篇發表過的文章裡的知識,我們首先需要以編碼的方式,使它成為可搜索並且可摘錄(選取)。這意味著,當一篇文章被寫下時,就該標記那些可能可以重複使用的部分訊息─ 我們在紐約時報研發實驗室(The New York Times R&D Lab)時一直都稱呼這為顆粒(Particles)。這個概念建立在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標題下,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被拿來討論,但還沒有看見普遍的採用,因為涉及了人力成本。
在實驗室裡,我們一直在這樣的標記上面努力研究,並且標記那些能大大減輕工作負擔的註釋。我們的編輯項目,例如,著手在某些顆粒狀形式的元數據,透過協作系統中重建,這在相當大地程度上需倚賴機器學習,應用計算技術可以提高增強記者的執行過程。一旦我們開始捕捉和編碼在文章內的知識,它就可以各中方式使用,以此改造新聞閱讀的體驗:
1.增強新聞寫作的工具
首先,一旦我們有了具有結構的新聞元素作為基礎,我們可以提供傳統的文章新的超能力。此刻,如果一個記者或者編輯想要重提上一次的報導主題,提供某篇文章一個上、下文,她必須要翻越多本手冊來找到那篇具有相關資訊的文章,然後再連結它。這種超連結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況且,這會要求讀者離開正在閱讀的文章。
但是,如果將這些顆粒(Particles)視為元素,將它們編碼、標籤和嵌入,那麼具關連的資訊將會更容易讓記者找到。各種新聞編輯室的工具都可以建造,讓記者使用先前的報導,來讓文章更加豐富,他們的工作也能更輕鬆而且更高效率。此外,這些訊息可以在線上以多種的方式嵌入,允許一篇文章能更深入閱讀和理解,成為一個靈活的框架。一個可以伸展和收縮來回應讀者的框架。一篇文章可能包含了不僅是其置於上的敘述,也有一些切入點來進入更深層的背景、內容或者分析。
2.摘要和綜合
但當我們想到跨越文章的可能性時,這些顆粒(Particles)就變得更強大了。一個具結構化訊息的主體,比起一個文章的檔案櫃來讀更強大。當我們將文章視為一塊巨石來處理,會帶來的影響是:一旦它經過發表,它很難將一個以上的文章內的知識或者資訊結合起來。處理任何一種綜合體,得到切入跨越時間的問題解答,得到圍繞在主題周遭聚集的知識的理解─ 所有這些行為還是取決於人,透過閱讀多篇文章並且手動來完成這項工作。
舉例來說,如果我想要看從古至今所有唐?德�川普(Donald Trump)被引用的移民議題,我沒有辦法獲得這個訊息,更不用說在其周遭創造一個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但是,如果我們發布的每一則引用都被標記以及歸類,這將會是一個更加容易的任務。
或者,如果我們在一個正在進行的故事內,視每一個離散的事件如同當初的報導,隨之產生一個更大的敘事動態、更新時間表,將會同樣地呈現低價值。大部分的綜合(資訊),需要的是能讓人更容易理解所發生的新聞事件,就是這種取決於上下文,縱向的知識目前是非常難以達到的。
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會存在專門從事”新聞解說”的網站會存在的原因。但是,每一個新聞機構所發布的訊息,它們是需要建立縱向的知識。它只是一種訊息編碼的多種方式,讓它更方便提取、重複使用、以及在事件發生後使再合成(混合)。
3.適用的內容
最後,近期為媒體消費所激增的新設備和平台,帶來新聞機構新的壓力。考慮到每一種新的平台和產品,對應目前發布它們的內容之新聞機構,以及每個產品所要求的不同格式和呈現方式。例如,一篇紐約時報的食物文章,可以在網路上發布為中到長篇的文章。它也可當作一則要點頭條,在紐約時報的Now app應用程式上面,或者當作一個句子的故事,在Apple Watch上。也可以做為烹飪底下的獨立食譜,更不用說平台要求的各種格式,像是Facebook或Pinterest或推特Twitter。標記在文章中的顆粒(Particles),如同當初它所被創造的那樣,它允許一個更簡化的工作流程,以及一個更輕鬆的編輯作業。如在其文章內的訊息可以被儲存在一個地方,但它可以以多種方式顯示對上不同的端點。
4.短暫與長存
在構思新聞的未來時,其中最大的潛在轉變是,其隱含在短暫即逝的內容跟永久流傳的內容的分別。在新聞報導裡,一直都存在兩種類型的報導混合物:一篇文章包含了有關該事件的敘述,是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但它將涵蓋更多的可永久流傳的訊息,像是事件的來龍去脈、關鍵人物等等。以顆粒來作為新聞的基本單位,這意味著,所有的這些訊息實際上已經被視為是短暫的。新聞機構每天發布了數百篇的文章,然後第二天又重新開始,每天都在重新創建多餘的內容。這種出版方式,是因為受到平面媒體的限制所塑造出來的,並且看起來似乎沒有必要。而且當我們從一個數位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作法是滿奇怪的。你能想像嗎?每次當有新的事情發生在敘利亞,維基百科便會發布一個新的敘利亞專頁,然而為了要了解整個大局,你必須要手動篩選上百頁的重疊訊息?
這個想法聽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很荒謬,然而,它本質上正是每天新聞出版商在做的事。運用標記文章內的顆粒(Particles)並且重新使用的方法,顯示出我們需要辨明哪些是永久流傳的資訊,在創建訊息時哪些是可以重複使用的訊息,就讓它在新的環境中能夠被重複使用。這意味著,新聞機構不只是創造”歷史的初稿”,而是同時綜合第二份草稿,以新的強而有力的方式使之成為知識和民間理解的資源。
原文網址 – http://nytlabs.com/blog/2015/10/20/particles/
譯文撰寫 – 莊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