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情(公視環境記者)

黃紫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生)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

 

 

 

 

台北士林發生罕見有感地震,由於震央鄰近核一、二廠而引發不少民眾對安全的疑慮(圖片來源:胡慕情)

 

新聞報導

福島核災已經屆滿三年,但輻射污水溢流污染漁產與農產的問題依然嚴重。由於台灣進口許多日本農漁產品,主婦聯盟批評政府把關比起其他國家來得寬鬆,且主管機關檢測機器明顯不足,嚴重影響國人食安。

 

在福島核災後的三年內,第一核電廠內的污染輻射水不斷流出,去年八月含輻射的污水外洩三百公噸。東京電力公司更在日前坦承,今年二月又有一百公噸含鍶-90等人工核種的輻射水外洩,是目前福島第一核電廠最嚴重的輻射污水溢流事故。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估算,福島核災後近2年內,最多有10萬億貝克的放射性鍶流入大海,放射性銫則達20萬億貝克。東電分析外洩輻射水後,發現污水的β輻射數據是每公升二.三億貝克,其中近半數的β輻射來自鍶-90,已超過法定標準每公升30貝克的近四百萬倍。

 

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助教小出裕章表示,福島電廠因爐心熔燬,輻射量太高,「燃料棒掉在哪裡沒人知道」。停機中的四號機組則是燃料池爆炸洩出高量輻射,東京電力公司打算建造一個新的圍阻體,以取出用過的燃料棒進行封存。但小出裕章指出,「這裡(四號機組)一樣有高輻射劑量的問題,什麼時候可以完成,根本沒人知道」。為了避免再次爆炸,東京電力公司只能不斷灌水;對於這些污染水,雖然東電設有儲水設備,但水量太大以致於貯存空間不足,「這些水於是就滲透到地下水以及海裡」。

 

日本眾議院議員阿部知子指出,這些高污染的輻射水外洩,已嚴重影響漁業。她說,「比起之前的銫137,這次輻射污水中的鍶-90對人體危害更大。(因為)鍶-90會累積在骨骼中,增加骨癌風險」。除了輻射污水污染漁業,輻射塵也會污染土地。福島稻農三浦廣志指出,2013年間福島檢測一百萬包稻米,有十一包超過國家標準一百貝克,其他99%則低於25貝克以下。他表示,「儘管驗出超過標準的比例不高,但現在日本許多地方的人民,仍不敢食用福島的食物。」

 

福島災後,世界各國都對日本產品嚴格限制進口。不過,主婦聯盟基金會前秘書長黃嘉琳批評政府的管制相對寬鬆。例如,相較於中國禁止十個縣市、韓國禁止十六個縣市、美國禁止十四個縣市的日本商品進口,台灣卻只僅禁止千葉縣等五地。她更進一步指出,「但去一些會進口日貨的超市,還是買得到,甚至網路購物也買得到禁止進口縣市的產品。」

 

黃嘉琳認為,為了保障民眾食的安全,無論劑量高低,衛福部有必要公佈進口含輻射食品的廠商名單。但食藥署區管中心主任馮潤蘭對此表示,食藥中心除了顧及消費者權益,也要合理對待業者,因為「沒有任何一條法條規定符合標準的廠商必須因此被公佈廠商名稱。」

 

「問題是,目前檢驗室只有十二台機器可以檢測,」黃嘉琳生氣地說:「除此之外,衛福部現在能測到的核種只有γ射線,像鍶-90這種β射線的核種,根本沒有機器可以測。」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技正劉祺章坦承,目前確實每天至多只能檢驗四、五十個樣品,「所以我們也打算增購機器。至於目前雖無法測β射線,但γ射線可以當污染指標,如果偏高,我們會進一步檢測。」

 

然而,台灣的食品輻射安全容許量標準在1986年車諾比事件之後制定至今都沒有修改,目前碘131的上限,是每公斤300貝克、銫是每公斤370貝克,至於鍶-90、鈽238、239等人工核種,目前都沒有設定標準。監察院今年一月建議衛福部,應從嚴認定輻射限量、擴增全面禁止水產品進口的縣份,但衛福部卻依然沒有回應。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福島核災前,日本食品的輻射安全容許量在每公斤0.1貝克。核災後的一年,改採核戰的「暫定」標準,食品輻射安全容許量提高到每公斤500貝克。不過,在國內外抗議的壓力下,日本政府於2012年4月將安全容許量下修為每公斤100貝克。從這樣的改變,可以發現日本政府在核災後放鬆食品輻射安全容許標準的狀況。

 

歐盟國家對於日本食品立下了嚴格限制,若進口非污染地區的食品,皆需附產地證明;若為12個污染地區(包括:千葉縣、櫪木縣、茨城縣、群馬縣、福島縣、宮城縣、山形縣、新潟縣、長野縣、山梨縣、琦玉縣及東京都)的食品,則有與日本同一標準的輻射汙染檢查辦法,如銫134與137的總含量,必須符合下列各種類食品的不同限量:1.嬰幼兒食品:50貝克以下;2.飲用水:10貝克以下;3.牛乳?乳製品:50貝克以下;4.其他食品:100貝克以下。

 

其他亞洲國家也有相對嚴格的限制。南韓對福島、群馬、茨城、?木、宮城、神奈川、千葉、岩手等縣物產,均明確列出停止進口之食品品項。中國則停止進口日本10個地區(福島、?木、群馬、茨城、千葉、宮城、新潟、長野、埼玉、東京)的所有食品與飼料。

 

目前台灣政府僅檢測大量產生、易活躍進入食物鏈的人工核種,包括碘-131、銫-134、銫-137,至於其他放射性物質,則不在檢測項目中。環保團體仍持續要求政府加強對日本進口食物的監察和檢測,若輻射值超過台灣「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則不得輸入。在個人健康管理上,環保團體也建議,原則上還是購買國產農作物較為保險,若購買日本進口食物,可藉由完整洗滌及去皮,去除附著表面之輻射微粒。在海生魚貝類方面,則建議選擇台灣本地養殖水產或他國進口食材。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暨研究所)

新聞來源:記者胡慕情採訪報導

關鍵字:氣候變遷、糧食危機

 

延伸學習:

FDA Response to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Facility Incident

http://www.fda.gov/newsevents/publichealthfocus/ucm247403.htm
Radiation Protection-Food Safety

http://www.epa.gov/rpdweb00/sources/food_safety.html

各國進口日本食品規範(日本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

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1159

輻射與食品安全

https://www.foodsafety.gov.mo/c/sense/detail.aspx?id=e6c39d58-e01e-45e4-9104-295a17c6a71a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