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社群臉書的出現,讓新聞產製模式不斷改變,傳統記者的角色也受到挑戰。當每個人都能成為資訊傳遞者,記者角色面臨何種轉變?社群媒體主宰了網路環境,新聞媒體又該如何生存?處在這個新舊媒體爭鋒的年代,加拿大卑詩大學教授Alfred Hermida博士認為,資訊越多,記者的角色便越重要,因為人們仰賴一雙能夠替他們篩選資訊的雙眼。

 

  3月14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加拿大經貿辦事處共同合辦新媒體座談,邀請加拿大卑詩大學教授,也是BBC線上新聞創設人之一的Alfred Hermida教授與國內新媒體工作者共同分享和討論,如何因應網路化與社群媒體化的時代特性。會中國內的新媒體工作者也談到不少台灣新媒體環境特殊狀況,會中彼此熱絡交流,也激盪出不少火花。

 

新媒體時代的挑戰是轉變的契機

Hermida博士擁有豐富新聞實務經驗,曾在BBC任職16年,更在1997年擔任BBC線上新聞的創始編輯,現在他從事教職,在加拿大卑詩省大學UBC新聞所所長,也開設整合性媒體的課程。他對新媒體近年的發展有深刻觀察,提出新的媒體世代有三大改變:資訊包裝分散、社群媒體崛起與記者角色轉變。

Hermida首先分享,以前報紙的編輯可以決定觀眾應該知道的資訊,也將全部資訊整理成一份,分送到每戶人家。但現在觀眾也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造訪特定網站,新聞資訊破碎化,傳播方式也更多元。

他直言,「資訊超載的年代,觀眾的注意力最有價值」,當媒體管道、裝置和平台不斷增加,各媒體要鎖定好目標讀者,觀察他們想看的內容,觀看新聞的方式,進而調整編輯取向,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他舉BBC為例,當讀者喜歡在行動裝置觀看新聞,新聞的長度就要有所調整。過去BBC報紙的深度報導動輒上千字,但並不符合網路世代利用短時間閱讀的習慣。因此BBC嘗試將一篇深度報導拆成數個小篇幅報導,以「篇幅短、故事性強、圖片多」的模式來吸引透過行動裝置閱讀的讀者。

 

社群媒體搶奪媒體讀者

  現場與會者也相當關心社群媒體對新聞媒體造成的影響。端傳媒記者李志德就指出,臉書幾乎壟斷整個通路,也獲得相當可觀的廣告收益,壓縮台灣媒體生存空間,但台灣反壟斷法無法規範外國媒體。對此,Hermida教授表示,臉書早已建立起非常完整的網絡,沒有其他社群網站可以與之競爭。不過臉書並非壟斷,因為它沒有阻礙其他業者加入市場,而各國目前也沒有透過反壟斷法制裁臉書的案例。

不過他也認為,臉書的出現對新聞媒體而言,是個很好的警惕。臉書搶奪大多數流量,代表讀者接收訊息的習慣已經改變,「過去讀者會去觀看新聞,現在他們希望新聞直接找上他們」。他分析,觀眾相信重要的資訊會透過朋友的分享,出現在自己的臉書頁面上,臉書基本上符合大多數閱聽眾接收訊息的模式,而這是新媒體要去適應的。

風傳媒副總編閻紀宇提到,臉書不斷調整演算法,風傳媒花費在臉書的心力幾乎與自身網站相同,新聞媒體的下一步在哪?Hermida首先表示認同,「過去新聞媒體主宰新聞管道與內容分配,但現在分配的力量已經轉移到科技與網路上」,現在的新聞業,其實也是社群網路業,因此要發展網路新聞,就要先了解資訊在網路上如何傳播。

他進一步分享,正因為科技會影響新聞產製,現在的媒體最好有資訊工程的專才,協助分析社群趨勢。學者Lucy Kung曾分析新聞新創公司,發現這些公司都設有編輯、科技與資料三大部門,這也是媒體未來的走向。

報導者總主筆李雪莉則表示,台灣市場相當飽和,瓜分為數不多的觀眾,又有國際大媒體的競爭與社群媒體搶奪流量,新聞媒體的未來是否樂觀?Hermida強調新聞媒體必須去思考自身定位,要提供什麼新聞,要如何與其他競爭者有所區別。

Hermida也說,小媒體的品牌雖然經營不易,但卻擁有更忠誠的讀者,要讓這些忠實讀者在臉書分享資訊,就要提供吸引讀者的文章。不過,要發表多少資訊在臉書上,對新聞媒體來說一直是個挑戰,新聞媒體必須仰賴社群媒體來吸引讀者,但也必須與之競爭流量,面對亦敵亦友的關係,新聞媒體要有所權衡。

 

新媒體記者教育:訓練新思維

記者的定位與角色也是座談會的焦點之一。與會的陳順孝教授提問,新媒體的記者需要哪些技能,要如何培養其能力?

  Hermida教授回答,新記者要不斷質問過去的新聞規則。以前記者總被訓練要找到答案,但現在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出問題。他們必須思考「過去的媒體如何運作,報紙的寫作模式適用於今天嗎?在現處的新媒體環境下,哪些該捨棄,哪些又該保留?」

  他強調,在新媒體的時代,內容的深度與長度,是與時間是互相競爭的。新媒體時代,我們必須不斷在新舊之間抉擇,有時也要有所割捨。在十幾年前,人們會守在電視和廣播前收聽新聞,記者可以依據個人專業選擇要播放的新聞,但現在人們大多在移動裝置上瀏覽新聞,「在哪裡」、「在什麼時間」看新聞都會影響觀眾的閱讀意願。記者要重新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選擇適合讀者的觀看模式,進而調整文章的內容與型態。

 

重新定位記者意義

Hermida將現在的記者比喻成DJ,他表示,DJ透過混音與創作,會創造出帶有個人特色的音樂,正如同記者透過自身經驗將不同訊息寫成新聞,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觀眾瀏覽的網站。他也認為,記者的工作不只是報導,而是要幫助讀者選取有價值的內容,「成為記者之後,要讓讀者相信你可以協助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大量的資訊中選擇他們最需要的訊息」。

面對記者的新角色,Hermida教授依然很樂觀,他表示,記者的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要,在資訊爆炸的網路環境裡,觀眾需要可靠的資訊來源與管道,記者便扮演在社群間傳遞正確資訊的要角。因此他也不斷強調,「新聞記者沒時間悲觀,我們要認清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重新扮演好我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