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你對網路內容農場中的謠言與資訊半信半疑?甚至影響到生活? 5月6日「哲學星期五」於台北慕哲咖啡館舉辦「謠言、偏見、偽科學—如何擺脫被劣質資訊糾纏的人生?」講座,邀請了兩位科學傳播專家,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身兼科學專欄作家的黃俊儒教授,以及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鄭宇君副教授,分享他們對科學新聞與科技資訊的長期研究成果,一起看穿偽科學與偽新聞背後的「眉角」。
黃俊儒:「科學素養」及「媒體素養」能解剖科學新聞的錯誤
黃俊儒開場時破題,從哲學角度切入定義「科學」,「如果沒有被證實的可能,那就不是科學」,到了近代,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以「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來區分科學或非科學,只有可否證的理論,才佔有科學的地位。
與談人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很多人對於長輩傳來「積極關心」貼圖中,帶有似是而非的謠言感到困擾,黃俊儒指出,那是因為我們對於科學感到敬畏,甚至讓科學成為「宗教」信仰,只要有權威背書就難以質疑其真實性,如此不僅影響民眾對於科技議題的看法,也影響許多自身的權益。因此黃俊儒成立「科學新聞解剖室」團隊,目的就是想透過「科學素養」及「媒體素養」這兩把解剖刀,一層一層地剖開被重重包覆的科學新聞。
接者他進一步分析,資訊錯誤可分為「產製性難題」、「知識性難題」,科學新聞錯誤成因大多是因前者,產製問題又可細分為理論錯誤、戲劇效果、名不符實、便宜行事、雙重災難;知識性問題則可細分關係錯置、忽冷忽熱、不懂保留、忽略過程。
黃俊儒舉例,近期曾有媒體報導「科學研究每天吃一片烤土司致癌」,但他與「科學新聞解剖室」事後查證發現,該報導引用外電時,忽略整個實驗過程與目的,也搞錯實驗結果。原始實驗認為一天要吃下1500片烤土司才會罹癌,如上歸納,該新聞有「戲劇效果、忽略過程、便宜行事、雙重災難」等元素。
鄭宇君:要將自己當作偽資訊的攔截點
另一位與談人鄭宇君除了認同黃俊儒的看法,並舉近期對岸有名的魏則西事件為例,該事件為中國一位癌末大學生魏則西被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與不肖軍醫院聯手欺騙,誤信根本不可靠的「生物免疫療法」,最終不治。但事後發現,該軍醫院系統向百度購買大量的置入性行銷,才導致此悲劇。
與談人鄭宇君(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
鄭宇君呼籲,若遇到不確定的資訊,不要再分享擴散出去,將自己當作偽資訊截點;兩位講者都說,這個時代資訊流通更加迅速,也增加真偽判斷難度,因此扎扎實實得對比查證每個消息來源的真實性,才是擺脫錯誤資訊的基礎好方法。